“腳氣”這個名詞對大多的人來講并不陌生,秋冬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太在意自己的腳干、腳裂或者偶爾有那么一點癢。
“腳氣”發作就開始“氣”你了,癢的厲害不說,有時候還會發生嚴重問題,如局部破損后可能還會引起感染;而對于女孩子來說呢,夏天不僅要露出修長的美腿,還要秀一秀纖纖玉足,讓人看到干裂脫屑甚至是伴隨著“灰指甲”的玉足,那未免就有些尷尬了。
于是很多人就開始相信偏方,有的人醋泡腳,還有的人用鹽泡腳,還有用研碎的大蒜敷腳的,花樣甚多。很多人都說,“腳氣”就不要治了,根本就治不好,還不去根,簡直和“腳氣”成了“親密伙伴”,相伴終身。
而事實又是怎么樣的呢, “腳氣”到底是何方妖孽呢?
足癬是指足趾間、足底、足跟、足側緣皮膚的真菌感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香港腳”、“腳氣”。致病菌90%以上為紅色毛癬菌,其次為絮狀表皮癬菌、須癬毛癬菌等。嚴重時可累及指(趾)甲,俗稱“灰指甲”。足癬是皮膚真菌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
足癬的臨床分型分為三種:水皰鱗屑型,角化過度型、浸漬糜爛型。
水皰鱗屑型:在趾間、足底、足側發生針頭至綠豆大的深在性水皰,皰壁厚,不宜破,可融合成多房性水皰,撕去皰壁可露出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水皰干燥后形成白色點狀及環狀鱗屑。自覺瘙癢,主要發生在夏季。
水皰鱗屑型腳氣
角化過度型:足跟、掌跖角質彌漫性增厚,表面有鱗屑,可有裂隙。
角化過度型腳氣癥狀
浸漬糜爛型:指(趾)間皮膚浸漬發白,糜爛滲液,揭開腐皮見鮮紅色的糜爛面。易繼發感染,引起淋巴管炎、蜂窩組織炎或丹毒。
浸漬糜爛型腳氣治療方法
人的腳掌每平方厘米有600多個汗腺,比身體其他部位多出2-4倍,總共約25萬多個汗腺,一天可以分泌將近500毫升的汗水。汗液里除含水分、鹽分外,還含有乳酸及尿素。當水分含量高的時候非常有利于細菌及真菌的大量滋生繁殖。
而真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容易生長,青壯年男女,愛運動、好活動者易患病;手足多汗,愛穿緊而不透氣的鞋,洗換不勤的人均能為淺部真菌的生長提供較好的環境。另外糖尿病患者及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藥物者也容易并發足癬。
大多數就診于皮膚科門診的患者都有這樣的問題,足癬患者更不例外。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腳氣”具有傳染性。前面提到,足癬的病原體是真菌,不僅表現為自身傳染,引發手癬、股癬、體癬和甲癬等,還極易傳染給他人,尤其是共同生活的家人,會因共用面盆、腳盆、手巾、腳巾、拖鞋及浴盆而傳播。
預防腳氣的方法
“灰指甲”也稱為甲癬,是甲部感染皮膚癬菌所致;過去常把甲癬與甲真菌病混為一談,甲真菌病是由皮膚癬菌、酵母菌及非皮膚癬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灰指甲”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腳氣和手癬,真菌首先侵入指甲周圍的皮膚,然后逐漸侵入指甲或趾甲內,并進一步生長繁殖,破壞指甲。表現為:渾濁、增厚、表面凹凸不平、變脆易碎、甲分層、變色、甲板翹起、甲板萎縮、甲板脫落、甲溝炎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指甲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不能認為指甲有病都是甲真菌病,發現指甲顏色改變、缺損等癥狀應到醫院進行診治。
很多患者得了“腳氣”,往往早期都不會重視,繼而造成病情越發嚴重后自行用藥,濫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類藥膏,應用各種偏方,輕則導致“腳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重則可能因為瘙癢抓破后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可有紅、腫、熱、痛,如何不及時抗感染治療,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如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窩織炎等。因此得了“腳氣”一定要引起重視,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進行及時規范的治療。
臨床上往往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治療方法,病情輕者可以局部外用藥膏為主,外用抗真菌藥物包括復方制劑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單方制劑如特比萘芬軟膏、酮康唑乳膏、聯苯芐唑凝膠等。病情重者往往需要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系統抗真菌藥為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我們并不建議患者自行購買藥物治療腳氣。
首先,患者需要專業的皮膚科醫生確診是否患了腳氣,并由醫生指導用藥過程中如何去監測藥物的療效,并告知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其次,大人小孩的用藥劑量也需要作相應的調整。還有就是有些患者可能用這種抗真菌的藥效果好而用另外一種抗真菌的藥效果不好等等。
得了“腳氣”要積極治療;
積極治療灰指甲、體癬、股癬等其他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不要與家人共用拖鞋、毛巾、擦腳巾、浴巾等;到公用浴池洗澡、游泳池游泳或到酒店時盡量自帶以上用品或使用一次性用品。
腳氣患者要盡量穿透氣比較好的鞋子,鞋襪、鞋墊要經常放在通風的地方,襪子要做到每天換洗;
避免襪子與其它衣物同洗,尤其是內衣褲。
腳氣常見傳染源
#健康科普在這個拼顏值的時代,面部的保養至關重要,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腳部的保養,尤其對于女生來說一雙柔滑細嫩的玉足也是美麗的代表;而對于男士來說,“腳氣”也會讓你在很多場合甚是尷尬,不敢脫鞋脫襪。其實“腳氣”是可以治愈的,希望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不再受“腳氣”之“氣”,和“腳氣”Say goodbye,不再讓“腳氣”影響的生活質量,成為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