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賽馬權威發布
微信公眾號:第一賽馬網
NO.2560-傳統蒙古之套馬與馴馬
撰文:蔣東 編輯:Gwendolyn
再有是徒步套馬也稱步桿、拉步桿。馬從側面跑過時,馬倌將套馬桿朝馬頭劈下,雙手抖把繩套往回往上兜,借慣性畫弧套在馬脖上。接著桿子向前向上挑扣,順勢跟步桿子收緊,馬頭側前方時,腳蹬地、手回拉、身后仰、下蹲。馬頭則被順過來,后半截身為防止摔倒借慣性甩過去。此時被套馬驚恐揚前腿、后腿著地立,套馬馬倌坐住桿子用力下墜。馬前腿落地,周圍牧人們一擁而上按住馬。徒步套馬方法多樣;有用套馬桿的也有用繩子的,長繩一頭打活扣,看準馬甩過去套馬。
還有種逮馬方法當生個子馬被套住后,彪悍的馴馬手走上前,緊緊抓住生個子馬的耳朵,將馬頭往懷里一拽,右腿借勢一絆,生個子馬便被摔倒在地。生個子馬站起來后拽住馬尾巴,隨生個子馬向前跑幾步,順勢向左邊一閃,往里一拽,失去了馬尾巴平衡功能的生個子馬又被摔倒在地。直至馬兒被乖乖地備上馬鞍為止。有時生個子馬太快,桿子馬也有追不上的、有的追上了都沒套上馬,反把馬驚了再不能接近、套上了的沒有鎖扣又脫桿、套住了繩套的位置不對,被馬叼桿、套住力量不足、角度不對人從桿子馬上被拉下來、套住了摘繩套時馬跑。
所謂的生個子馬平常指的是未經過騎馴的兩歲馬達嘎、三歲馬西都楞、五歲馬蘇耀嘎朗。沒有閹割的公馬稱兒馬-阿澤勒、被閹的馬稱摩勒、騍馬稱姑、空懷未孕騍馬稱索白姑。馬在二歲時進行調教,但不可能對所有的馬匹都在二歲時進行馴服。馴服生個子馬起初上馬絆,后馱上沙袋、皮毛、氈子等進行訓練。蒙住生個子馬眼睛讓牠在山路、河水、沙地中學會仰頭走路,馬不會筋疲力盡。對生個子馬要進行大膽的進行馴服。
生個子馬有兩種馴服法;逮馬后馬上進行騎馴、慢慢調教騎馴。逮馬后為生個子馬備上馬鞍,由少年騎手騎馴。此時生個子馬會不停地尥蹶子,馴馬手向后仰,使勁登鐙,兩腿夾住馬背。生個子馬低頭狂奔。馴馬手勒緊韁繩、揮馬鞭緊貼馬背任馬狂奔。生個子馬見甩不掉馴馬手嘶鳴著前腿騰空站立,然馴馬手如粘在馬背上一般。如尥蹶子時被摔到使其有畏懼心理,那將來騎乘、鞍后騎坐、在皮捎繩上系東西等趁主人不注意時形成尥蹶子的壞習慣。馬也不全是尥蹶子的,只是盡量不要讓馬學會尥蹶子。騎馴時讓馬知道順嘴,習慣于皮捎繩上系東西、驏騎、禁住餓晚上放馬時自己找到同伴,帶嚼子吃草飲水等多項工作。
逮住生個子馬后,可直接套上馬鞍。起初系肚帶時稍用力,讓馬習慣于肚帶的存在,防止馬怕癢。騎乘前再次使勁肚帶,上馬后用力登右側鐙發出響聲時,容易驚馬,使馬產生尥蹶子的惡習。套上馬鞍后,防止馬產生尥蹶子等惡習。為防止馬怕癢尥蹶子,注意不要碰撞馬的腹股溝,系肚帶與馬鞍扯肚時防止相互纏繞。讓生個子馬知道順嘴時,過于用力會使馬容易生產偏向的閃道,因此任馬的意向慢慢讓其順嘴。馴一二天后放,十天后又重新騎馴。 讓生個子馬套上鞍子學會牽著跑或習慣于上馬絆。不能太過于奔跑勞累,否則要成為懶惰的馬。
對牡馬群只保留強壯種馬,其余在四歲時全部騸掉。被騸之馬身體強壯而又格外馴順,無論多少匹馬一起也能做到寂靜,特別利于發動突然襲擊。馬長出四齒后就要去勢,去勢時也得由馴馬手將馬套住制服,另一個馴馬手雙手揪住馬耳朵,再有一人緊拉馬尾巴,三人同心協力,迅速將馬按倒在地,實行閹割。這種去勢的馬蒙古語稱“阿塔思”意為騸馬。最難套的馬,是頭一二年留作種馬的兒馬。去勢后的馬又經過二三年放牧,再次調教乘騎,這時馬的性情才變得溫順了許多,白天不給馬喂食,到晚上才在草地放牧。人對馬訓練嚴格但從不用鞭子打牠們,而是愛護地接近牠們使之與人產生深厚的感情,已馴的馬不咬人也不亂踢人,步伐能隨人意的調訓而改變,但必須善于應用駕馭的方法才行。
將馬的雙耳各剪一道V型缺口,為得是讓作為戰馬在急馳中減弱風的轟鳴,更清楚地聽見馬背上主人的聲音,以利于駕馭。
將馬的鼻孔中間挖空,使馬的呼吸通暢,加大馬的肺活量不使氣流返回到肺部,而造成的呼吸困難。
生馬不讓人騎,硬騎上馬牠的前肢就會著地,馬頭低下保持平衡馬尾向上,與馬躍起的角度一致。躍起時馬頭在上,接著馬頭在下稱“打腦竄”是草原馬天生的自身防衛意識為最大的危險動作。草原上的狼襲擊馬時,馬就使出打腦竄能把狼摔出足有丈遠。
馬還會向前跳,讓馴馬的騎手只得伏下身夾緊腿。馬卻突然立起,筆直地向后倒下去稱“跌背”。如騎手為不被摔下夾緊馬背,馬使跌背就重重砸于人身、若人自馬背上滑下還未起身,馬則趁這時機跑開再也不讓人來騎。
是指馴馬人使用專門技巧將未訓練過的馬在特定時間內訓練成可供騎乘或挽用,通過訓練使馬匹騎乘與拉車時會“走”。走馬走路分兩種;上跑走馬與下跑走馬。上跑走馬經人馴練速度快。下跑走馬天生就具邁輕點步像豬跑樣,不需要經人訓練只騎手練就可以。
蒙古人對于“自生走”的馬駒是不屑的,認為牠將來是女人、娃娃騎的。只有桀驁不馴的馬駒被選作馴練對象。馴練自兩歲起,自牠從馬群里分離就單獨在特別的馬廄里,馬槽是不斷加高迫使馬時刻揚起頭。如此培養的馬能昂首挺胸、前軀高大。馬糞一般不每日清除,四蹄能長得豐圓飽滿。如把糞除掉會長成駝蹄樣扁片。樣子難看也跑不出遠路。到放松時必把馬拉到廄外,不使糞尿沾身。
到三歲后四蹄釘掌,就真正開始馴練。走馬的“走”是壓出來的,每年春季在草灘上來來去去地騎馴。沒有鞴過鞍的生馬騎上就跑,要把嚼子勒住,讓牠學會“走”。可一勒會成平常的慢走,就要把嚼子放松使馬獲得“走”的感覺。牧人保護與鞏固這種步態。過段時間后會地上擺木椽子讓馬從上面走過。馬怕磕腿就會走過的時候把前蹄抬得高,蹄掌向里彎得很深,到幾乎挖到胸部時再騰空向前出,經過長時間養成高抬腿的大步。
“走”是騎術上的專門術語;指一種同側兩腿同時并舉的快步溜蹄走法。不同于平常意義上的“走”,又異于雙蹄奔馳的“跑”。走馬在騎乘時最佳境界就是在于“走”。走馬的步態分成三階段。最開始馴練的是四方步態,處于低級階段。有的馬經過馴練能突破這個階段,四只蹄子連起來成為平行四邊形稱錯落步態,處于中間階段。最佳的走馬是流水步態,蹄跡是兩條直線。此走馬跑起來像飛,回頭望去能同時見十三朵濺起的蹄花。
蒙古馴馬的目的是為得到“走”,需付出相當大代價。馬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不但獲得步態的進步,同時也培養出對主人的“情”。好馬像烈女具備頑強的貞操,好馬不鞴雙鞍。走馬的交叉行走分為兩種。一般馬的右前腿與左后腿同時往前走,左前腿與右后腿并前行蒙語稱“通西業”,左前腿跟后腿并行或右前腿與后腿并行為走馬式行走。
走馬分為賽布日吉擾、海日查格吉擾、德古日吉擾、塔拉吉擾、胡日頓吉擾五種。小走是走馬中最一般的行走方式不費力氣。海日查格吉擾是小走的基礎上稍微快一點的行走方式,是馬的天生的步式。德古日吉擾是賽布日吉擾與海日查格吉擾的基礎上訓練出來的走馬步式。把此種步式再加訓練,比之前稍快,能進行比賽的就稱為塔拉吉擾。走馬的塔拉吉擾處于訓練階段,經過進一步的訓練才能使馬的四肢之間的距離均衡成為快走馬稱胡日頓吉擾。專門的走馬馴練針對天生的走馬進行平地洼地馴練等系列方法馴練走馬的步伐得到快走馬胡日頓吉擾。
走馬被譽為“達貴之駒”,清代訓練走馬、有騎走馬可以見到王爺不用下馬的說法。走馬速度的快慢要視馬的“過步”,走馬后蹄超出前蹄蹄印之間的距離稱“過步”走馬都邁過步。過步距離的遠近決定走馬的速度,過步距離越遠走馬走的越快。大走以走馬的速度與奔跑的馬相當,那么過步至少在一米以上,不低于一點四五米的距離。如低于這個距離就達不到大走馬應有的速度,由此大走馬的過步距離一般在一米以上,小走馬的過步約在一米以下屬半趟走走馬。生下來就走對側步的“胎里傳”與“自來走”同屬于這個檔次的走馬。這些馬中出不了快的走馬。馴馬時偶然發現有對側步后,是騎出來的,俗稱:壓走馬壓不出來。
走馬重要條件是對側步的優劣,是決定走馬的關鍵。走馬的步伐有;流暢大步走、流水走、駝步大走(駱駝閃)、野雞溜等步伐類型。駝步大走有兩邊搖晃的缺點、行云流水的流暢大步走、落地野雞般迅速滑行的野雞溜、綿羊式輕飄的走馬是深受推崇的。
走馬的快慢分三類;大走、小走、普通小走(趕路小走)。大走的速度與奔跑馬相同,小走的速度與大步顛馬相同。趕路小走有十來種步伐,步伐似相同區別也不明顯,騎在馬背上能感覺是有區別的。趕路小走走法各異有;破對側步小走、小走式慢步走、大步疾走、普通快步走、套步小走、慢步狼行走、小碎步走等走法。
趕路小走也不是馬生來的步伐,也是馴馬調教出來的。一切乘馬都能走趕路小走被視作步伐完美的乘馬。而不會走趕路小走的乘馬被視為最笨拙的駑馬。出色的上等走馬主要由長者、成人乘騎,年幼及騎術欠佳者則容易使馬出現步調紊亂與失腿狂巔。走馬用于探親訪友喜慶婚事以及那達慕盛會。向尊貴親朋贈送走馬是蒙古人的古老傳統,向高壽老人饋贈走馬表示崇高地敬意。
小走與叉花大走,馬小走邁出的步幅小,左右側腿交換的頻率也低,走起來腦袋隨著左右兩腿的交換前進在每側腿抬起時,頭都揚起,腿落向后,頭迅速向下擺一下并又隨著另一側腿的抬起輕微上揚。在走的同時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馬的這種搖頭晃腦動作,還可以看到騾、馬為了背部平穩而不像其他速步馬一樣提起尻步,而未將腳步前移而拼命擺動胯部前推,還可以看到為了使蹄子平移不擦地而迅速轉動球節,向上翻動蹄步繼而向前甩出。無論是馬匹天生有小走,還是需要“壓出來”。把馬壓成“小走”需要馬天生的腰腿較軟、胯較靈活,壓出馬主要為騎乘,會小走的馬搖頭晃腦,圓實的臀部肌肉,寬寬的腰部稍有凹陷。
叉花大走與小走都是一順地跨步,不同地是跨步的頻率“大走”比“小走”要高很多,大走頻率是小走的兩倍以上步伐大走得快。再好的馬一股勁也難快步跑上五十里,可馬速步或大“走”是可走五十里的。訓大走馬要看馬兩后腿間的距離;大走馬訓成行走中兩后腿間要有一定間距,保證馬左右擺動四蹄,使騎乘感到舒服。但并不是馬兩腿間距離越寬越好,天生胎帶走馬,兩后腿間距離過寬走起橫向馬浪大,騎在馬上有甩得慌感覺就不是好的。
馬壓小走時,馴馬手拉馬嚼的手隨馬頭的晃動不斷晃動,不影響馬匹的步伐。馬鞍出步,要想壓大走馬、壓出大走要從小走壓起。馴馬手騎在馬背上,兩腳踩在馬鐙上,身體的中心正在馬的脊椎處。沒有特殊需要馴馬手的身體中心與重心是不變的。在壓小走時,為使馬匹一側的兩條腿同時邁出,在馬兒嘴足夠硬,馴馬手經驗足夠時,把身體重心向馬匹一側移動。移動時因人騎在馬背上,所以人移動時只有把向移動方向的腿彎曲一些,而另一條腿要用力蹬,使人的力移向用力的另一方。此時的嚼子也要向重力方移動,是移動是馴馬手手型的運動,是讓馬的口角略感壓力而把頭向壓力方擺動。馬兒頭向一側搖,身體向另一側被重力壓迫,必然馬的未被壓力方的兩腿一起跨出,那么小走就出現。維持這種小走是為馬大走準備好步態與心理準備。
鞍轡。馴生個子要看馬的年齡跟體能選擇鞍轡。馬鞍要結實,馬嚼環要圓形的,馬鐙要連接的最好。特別是馴成年馬最好是用兩個韁繩。平常開始時,首先讓馬習慣于籠頭、馬嚼子、馬絆子、馬鞍其次馴牽走,再騎馴。馴生個子最主要的是降服牠的暴性,使其隨韁順嘴。防止生個子馬留下某種惡習與損傷,必須按順序訓練。
馬鞍。常用有的三種;卡圖鞍、羊尾鞍、皮鞍。套馬用的是卡圖鞍,鞍橋跟坐墊與馬背成三十度角。馬倌套住馬后坐到鞍后,生個子馬再奮力前沖也會因鞍子的阻擋馬倌不會被拽下馬。但卡圖鞍的鞍坐小,騎的時間長了會不舒服。最適合壓走馬的是羊尾鞍,鞍坐處像蒙古大綿羊的尾巴,馬鞍前部鞍橋像羅鍋橋部分高而筆直抵住騎手小腹,鞍坐上人的臀部、腿部與馬鞍相合很舒服。皮馬鞍來壓馬很好用,但由于寬大不適合壓小馬。
鞍墊。是為防止鞍子壓傷馬背墊在馬鞍下的墊子。馬鬃搟氈帆布包制作的鞍墊,不板結通氣松軟,適用于騎乘馬鞍配用。壓馬需要每天訓練,馬兒很辛苦,流汗很多,所以需要十分適用的鞍墊。
馬鐙。馬鐙是壓馬不可缺少的用具,蒙古馴馬、騎馬都講究:輕鞍重鐙薄墊子。
馬籠頭。有兩種;下頜開放式、封閉式,籠頭由套脖條、勒鼻條、頰部條,下頜扣繩、韁繩、套扣組成,大籠頭韁繩長兩仗一尺;脖條、頰條雙股二尺、勒鼻條一拃、下頜扣繩一尺、套扣雙股一拃長。
馬絆。用質量上乘的牛皮條以擰勁打結等工藝編制而成的,用雙股、三股皮條搓擰成繩分三叉;每叉端有扣、有別棍、有時用順腿絆、雙腿絆、皮條加鐵環絆。生馬與難馴的馬用三腳絆,把馬的兩前腿與一后腿扣住。馬的兩前腿被扣上只能跳著走這是跳絆。馴好通人性的馬用順腿絆,即同一側的前腿與后腿扣上。三腳絆、順腿絆、跳絆是依據馬匹的馴化階段使用。
馬嚼子。馴馬技巧全在鞍口上。鞍口之“鞍”是指馬鞍,要借助馴馬手坐在馬鞍上力量輕重與重心移動,改變馬的步態跟節奏。“口”是指馴馬手要利用馬嚼子控制馬的行動速度、調節馬的腳步,并最終通過馬嚼子給馬指示,形成條件反射后完成技術定型。訓練戴馬嚼子時,先抓緊耳朵,后握緊韁繩,把馬嚼子往馬嘴里慢慢像拉鋸式的送到。讓學成馬溫順后同時握住偏韁跟韁繩牽馬,再牽韁繩。并讓馬學會戴馬嚼子飲水、吃草料。壓走馬不能使馬因為口角痛而頭仰起亂擺,用牧民的兩邊安大環的馬嚼子。使用馬嚼子前要用布條濅上燒化的明礬裹在嚼子上,是借白礬的收斂作用減少使用時馬口角疼痛。
壓馬技術的核心就是通過嚼子與馬鞍的使用改變馬匹步伐方式,謂之“鞍口上尋步”。運用嚼子壓馬的技巧,包括嚼子的選擇、嚼子的用力度、嚼子的用力方向。
拉嚼力度。拉嚼力度是動態的,剛馴的馬、小馬、力量差的馬、抵抗訓練的馬,拉嚼的力量要小,反之可力大。拉嚼的力度完全要服從壓馬需要,因為大走馬要求嘴越硬越好,所以騎手要盡量在使馬匹不痛苦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拉嚼力度,使馬耐受力加強,咬住嚼子。根據這樣的原理,在壓馬時也不該突然猛拉嚼子,因為那會使馬疼痛,抗拒、不專注訓練,或因受驚而形成惡癖。
用嚼的方向在壓馬過程中方向永遠是一致的,就是向馬頭正后方拉。這是因為馬在訓練走時,由于不斷步伐的改變與被迫的身態及步態變化,如嚼子用力方向不穩,將使馬不知所措、步幅、步伐、步法大亂。壓大走馬嚼口的用力方向不可馬虎,用嚼方向不但要說明向后,還要表明向后拉嚼時嚼繩與馬頸的角度,此角度一般是十五度,馬頭與嚼繩角度為九十度。馬口軟頭飄時把嚼子壓在馬背上,而這時的角度也是九十度,這時拉起嚼子就是使馬低下頭而不致亂了步伐。馬低下頭時會用一種不熟悉的步伐在走,即馬開始叉花大走了。這時馬嚼繩位置應離馬背最少三十五度角,離馴馬手的身體二十厘米。
馬鞭。壓走馬時馬鞭在后腿給一下,馬驚快速收臀前竄,抓緊的嚼子勒住馬則快速擺動四蹄、拱腰,快于小走的速度拉起叉花大走馬走六七步則馬會大走。從六、七步到八、九步、十來步,馬口也逐漸變得“硬”。大約一兩個月后馬才會真正的叉花大走。
馬鬃。兒馬不打鬃、剪尾巴,蒙古兒馬是一輩子不打鬃的;兒馬與老虎打架,虎爪總是纏在到兒馬的馬鬃里面。兒馬的馬鬃被打掉后再去跟老虎打架,老虎一掌把兒馬子拍到山溝里。馬鬃保護兒馬,不讓老虎拍到牠脖子的要害。
草原上騍馬跟騸馬每年春天會把馬鬃貼著脖子剪干凈,馬鬃用來打繩子、搟氈。騎乘馬的馬鬃有兩處是不能剪的,一是馬頭頂上一撮大拇指粗細的鬃毛不剪任由向四處披散像朵菊花,可擋住馬籠頭上梁不向前脫落。再是馬脖末肩上端的地方留一乍長鬃毛為保護馬的肩膀稱護鞍毛。
養護馬鬃也很講究在馬鬃漸漸長起來以后,要用堿水刷馬鬃,隨著馬鬃長長,馬鬃直直地立在馬脖子上。走馬的馬鬃是要經常打理的,要把馬鬃修理成拱形,頭部和肩部是低端,頸部中部最高。
釘馬掌。蒙古傳統中馬為六神所生,如在樹上打上馬掌,六神就會離去。蒙古釘馬掌有講究;普通的役用馬釘馬掌是釘四只蹄的,原因是馬兒要用四蹄耙住地拉車種地、騎乘的馬馱著人前行,牠的用力點在用前蹄刨,馱起騎手重量則要只給馬釘前掌,不釘后掌。后掌不釘馬掌,因馬后腿在騎乘時提供動力磨損相對小無需釘馬掌。
習俗。蒙古馬撒尿的地方是潔凈之地,是搭建蒙古包的好地方。蒙古人愛馬不打罵,各別對馬訓教時至多說聲;其牙基諾。
飼喂。夏給馬季喂豌豆性質是中性且有疏松糞便的作用,可以在夏季起到降火作用;在冬季就要喂給馬匹黃豆跟黑豆,可以借助馬兒的脂肪與補虛功能,提高馬匹體質。
本文來自第一賽馬網,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