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辯證唯物論部分(共3條)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們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能動的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2)方法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所以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們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能動的改造世界。所以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規律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運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
(2)方法論:
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②人們在規律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為人類造福。
3、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原理
(1)原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
(2)方法論:必須把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既要尊重規律的客觀性,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無所作為的思想。
二、認識論部分(共3條)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1)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體表現: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
①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②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③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真理不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發展,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認識的無限性和反復性原理
(1)原理: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在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論: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四、人生價值觀部分(共13條)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社會意識有時先于社會存在,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內容: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相同的)
(2)性質:階級社會:對抗性矛盾;社會主義社會:非對抗性矛盾
(3)解決方式:階級社會:革命。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表現: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2)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6、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2)堅持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3)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4)群眾路線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7、什么是人的價值?
原理:人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人的價值就在于為社會創造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利益的尊重和滿足。
8、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9、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錯誤的價值觀,會使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10、如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11、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
(1)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2)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3)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沒有沖突時,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結合起來,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12、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1)根本途徑:勞動和奉獻。
(2)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即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
(3)主觀條件:實現人生的價值,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13、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1)原理:①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個人離不開社會)②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社會離不開個人)③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
(2)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