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話不無道理,因為孩子的智商和家境有關。
根據美國近日的一項研究顯示,來自富裕家庭孩子的腦部大于來自較貧困家庭的孩子。這表明,家境富裕的父母不僅能提供昂貴的教育和出國旅行機會,可能還能購買更多的智慧。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強調,這一研究的目的是讓人們更加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以及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哥倫比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了100多名年輕人的大腦,發現家庭年收入不到2.5萬美元的兒童,大腦皮層面積要比那些家庭年收入超過15萬美元的兒童少了6%。大腦皮層區域主要負責語言、記憶、空間技能和推理。
缺乏環境支持影響大腦發育
“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貧窮會導致各種資源的匱乏,并導致兒童在學校的表現不佳。”洛杉磯兒童醫院的伊麗莎白·索厄爾說。又說“但現在的研究讓我們知道,可以從大腦發育的根源來解釋這一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無獨有偶,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研究調查了包含年齡為12歲或13歲的58名學生——其中23名來自低收入家庭,另外35名來自高收入家庭。研究人員對比了來自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的學生分數,同時對每位學生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對每位學生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結果發現,二者的大腦皮層顳葉和枕葉位置的厚度出現了差異,這部分大腦的主要功能是視覺和知識存儲。這些差異與考試成績和家庭收入有關。
“正如你想象的那樣,缺乏支持性環境真的會對大腦發育產生影響。麻省理工學院的大腦和認知科學教授約翰·加百利指出,雖然這項研究并未觀察大腦解剖學差異的可能原因。
但是,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有可能在童年早期遭受壓力,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教育資源有限,以及在發育早期缺乏語言方面的訓練。
大腦可塑性強,差距非終身
研究人員強調,不能說窮人家的孩子就一定比富人家的孩子笨,這些差距并不是終生的,因為大腦的可塑性很強。大腦的可塑性很強這也就是說,如果窮孩子懂得“笨鳥先飛”的道理,通過努力考上了更好的學校,獲得了更多的學習上的支持,那么,超越富孩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實驗,把剛生下的同一窩小白鼠分成A、B兩組,A組有吃有玩、有聲有光;B組只有吃,與A組食品一樣。
飼養一段時間后,解剖它們的大腦發現,A組的白鼠腦的分量重、體積大,神經元長得飽滿,腦細胞“突觸”也非常多,而B組的白鼠則相反。由此可見,白鼠的大腦生長和發育離不開豐富的精神營養。
人是精神動物,比小白鼠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心理營養,早期教育的作用正是為寶寶提供聽、看、想、做、說等豐富刺激,誘發他用腦的興趣,這與大腦的發育和發達需要不謀而合。
早教對孩子的發展有益
良好的早期教育,包括聲音、圖畫、玩具、游戲等的刺激,可使寶寶的IQ更高,行為更加合理,眼手協調能力更強。聽力、語言及閱讀能力更高,隨著他的成長,可表現出自發性增加,侵略性減少,與伙伴及父母的關系融洽,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更強,身心也更健康,性格也更活潑。
關愛是早教不可缺少的
如果寶寶缺少關注和愛撫,其大腦發育就會受到微妙的影響,長大后可能更易出現焦慮,而且不善于與人交往。研究發現,父母和其他人的關愛,對寶寶應付壓力和形成社會關系的那部分大腦回路的發育起著關鍵作用。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3歲以前多陪伴他,這對寶寶智能發展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