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收到家長的一條短信,大致內容是給孩子布置的作業有點多,希望以后布置作業可以少點。對于這位家長的要求,我感到意外。一直以來,學校都響應國家“減負”的號召,布置的作業并不多,一般來說,每天的家庭作業花費1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這樣一直減負真的好嗎?
一、當前的減負形式大于內容
減負顧名思義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為了給學生減負,還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學生下午放學的時間提前了,有的學校甚至三點左右就放學。學生在放學后,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同時,學校給學生留的作業少了,讓學生在半個小時內完成。
可是,這種形式上的減負,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沒提起來,學習成績反到減了下去。那么,僅僅減掉幾節課,少做幾道題,這樣的減負,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二、減負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當孩子放學時,很多家長還在上班,孩子的家庭教育無法落實。孩子們因缺少家長的監管,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要么在家看電視、上網,要么就在游戲廳、網吧,甚至在街上到處游蕩。這樣的減負怎能讓家長放心,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三、減負并未和升學掛鉤
目前,很多學校致力于減負工作,可是,升學考試時卻與減負脫軌。面對升學的壓力,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之下,哪個學校不是按照學生的成績擇優錄取呢?它們可不會考慮因為孩子所在的學校踐行減負就會對其照顧。
四、學校做“減法”,家長做“加法”
目前的減負減少了學生的在校時間和學習時間,別人的孩子都在寒窗苦讀,哪個家長不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在畢業升學的壓力之下,經濟條件好的的家庭就把孩子送入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接受“再教育”。
這樣的減負造成的實際后果就是學校在減負,社會和家長在加負。“假期家教、學科補差”廣告滿天,“奧數輔導、特長培訓”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