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師在群里通知接到教育局通知,有節家庭教育講座將在本周日本地教育頻道進行,請家長協調好時間確保到時候跟孩子一起認真收看。
我跟孩子說了這個事,孩子很不感冒,也許是長假在家太久情緒不好,也許是覺得這種教育講座效果不很直接,孩子嘟囔著說:“我不聽,講的都是些跟我們學習沒啥關系的事,有那功夫還不如做點題呢。”
我也覺得家長好不容易休息一天,還得大早上爬起來,關鍵是這類講座基本都是給家長講如何教育孩子的,孩子聽不聽好像意義不大,所以也沒把這個事放心上。
我發牢騷給做老師的閨蜜說:”這學校閑的沒事干了,家長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凈整些沒用的。”閨蜜勸我說:“我勸你還是跟孩子一起聽聽,不僅僅老教授教育實踐有一套,對家長孩子啟發也不小。”
閨蜜作為一名有經驗的班主任老師,專門給我分析了三點好處:
1、檢驗父母與孩子觀點的一致性
父母都把教育好孩子作為很重要的一件事執行,這也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一種方式,哪怕過程會有些不盡人意,但不可否認父母的愛子之心。
如果父母留給孩子很多的物質財富,他不一定能夠從中收獲益處,反而容易縱容了他的揮霍無度,甚至害了他。
但如果家長把孩子從小就教育好,給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哪怕清貧,也是孩子一生的財富,他會銘記一輩子
父母真正的教育好一個孩子,不僅僅是需要家長的愛心,更需要家長的智慧。這個智慧就一定是來自于不斷的學習,最快的捷徑是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找到自己的差異,借鑒并實踐。
同樣,對一個孩子來說,在同步的學習中找到自己與其他人思維上的差異,也是最有收獲的一種方式。
2、互相討論可以提醒對方
很多父母反應現在的孩子不好溝通,這不是孩子的問題,大部分情況是因為家長跟孩子的觀點不很一致,追不上孩子的想法,造成了互相之間的誤會。
如果再加上其他不和諧的因素,比如有的家長脾氣比較急躁,比如有的家長不喜歡聽孩子講話,就會很容易跟孩子產生代溝,造成家庭的不和諧。
如果父母與孩子參與到共同對教育理念的學習中的時候,你就能發現跟孩子思維上的差距和不同,然后理性的分析這種不同是應該家長改善,還是引導孩子調整。大人思維相對成熟的,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所在,就越能有好的效果。
3、看到不同,改善認知
在看到家長和孩子對同樣的教育理念的不同看法以后,家長要跟孩子進行討論,比如說教育理念中往往強調家長的終身學習,這個終身學習對家長來說是要學什么?
父母可以讓孩子想想,在他們看來,希望父母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幫助到他,學習那些技能才能更好的得到孩子的認可。
現代家長的確是很辛苦的家長,既要肩負生活的壓力、老人的贍養,最重要的是怕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停滯不前或者退步。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是不是誰都能做到奮起直追,而學習、持續終身的學習就是最好的改變自己、幫助孩子改變的方式。
善于吸取別人的經驗的家長才是明智的家長,而有機會聽到專家的課程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為了讓效果更好,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盡量保留相關的視頻資料
家長可以通過錄音或者用手機錄下整個講座來完成,因為直播的效果最好,但是不能回看細節的話就會有疏忽。
說白了就是應該先有這個態度,才能真正領會到思想的精髓,只聽一遍是效果甚微的,值得聽的課程一定是值得收藏的。
第二、重復收聽的過程就要記筆記或者提煉出思維導圖
這是個消化的過程,很多知識是需要重復才能夠吸取更多的,家長要注意這件事主導的人應該是家長,一方面家長相對來說理論知識豐富、閱歷多多,分析問題能比孩子更全面、更能概括到實質的東西。
第三、對于學到的理論要進行實踐
理論聯系實際,就是把先進的理論運用在教育孩子中去檢驗,任何理論應當是經得起檢驗的,也只有通過檢驗才能真正的掌握其精髓的。
父母根據自己消化的新的理論進行調整自己的行為,開始會有一定的不適應期,因為人性是最討厭改變的,這個不適應是正常的反應。只有突破自己的不適應,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父母與孩子同樣的去看待某一些教育問題,可以很好的讓親子之間的距離減小。
作為家長,一定要重視學習,只有自己學習好了,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少走彎路,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導者,這才是真正的為孩子負責。
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看到父母的教育改變,他們也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與學習,同樣與父母之間更容易溝通。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