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被改為云陽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云陽縣邑,不知讓秦始皇操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價連破此地的“王氣”。秦始皇帶領群臣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占卜稱:云陽有“王氣”。秦始皇怕丹陽出皇帝奪他的江山,所以立即下旨破丹陽的“風水”,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云陽”縣名改為“曲阿”縣。
秦始皇開創了諸多有利于統一和發展的事業,不僅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還修建了通向四方邊區的馳道,并統一道路的寬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大帝國。 戰國時期戰爭不斷,中國處于封建割據的局面,那時各國為了防范別國入侵,都在國土邊疆修筑關塞、堡壘、壩堰等阻礙物,秦始皇并吞六國后,溝通河川就與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同樣重要了。
秦時長江漲潮,江水隨自然河流流向鎮江、丹陽交界處,至丹陽新豐附近遇丘陵而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郡,他細察江南地勢后,認為要加強和控制東南地區,必須有一條與會稽道并行的水路,同時也是為了破“風水”、斬斷“龍脈”,于是派“赭徒”(罪人)鑿開了丹陽的北崗山(大致在今新豐一帶),引長江水穿過丘陵地帶,過丹陽,直下江南平原。
秦馳道的規模,《漢書·賈山傳》中留下一段敘述,可以窺其一斑:“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就是說,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馳道是按照一定規格修筑的,路基筑得又高又牢固,寬度為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通向四方邊區、統一了車軌的馳道,對于促進當時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一定作用,也為后代道路建設奠定了基礎。
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馳道基本上都較直達,而據文獻記載,向南的“會稽馳道”經過丹陽時卻彎彎曲曲,這是為什么?原來秦始皇在修丹陽馳道時特地“截直道使曲”(《吳錄》),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目的還是同改“云陽”縣為“曲阿”縣、鑿北崗山斬“龍脈”破“風水”(據《輿地志》)一樣,都是為了破丹陽的“王氣”。當然,今天看來秦始皇這樣的想法毫無科學根據,但這樣的做法倒也不無水利、交通以及文化上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