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帽子是一種常見的衣物。人們在外出之時,或用它來遮陽,或用它來擋雨。這種生活中的常見衣物,其實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起源。
不過,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看,帽子這個稱呼在古代可沒有出現過。當時有個比較直觀的名詞,叫做'頭衣',也就是古人置于頭部的衣服。
現代人的帽子
當然,頭衣還有首服與元服的稱呼。按照東漢經學大家鄭玄的解釋,上古時期的'首'與'元',也都有頭部的意思。
那么古代的頭衣,到底與現代的帽子有什么不同呢?其實,根據三禮中的記載,古代頭衣與當時的禮儀,是密不可分的。
在一般情況下,古代的頭衣主要便是貴族使用的冠、冕、弁;在有些情況下,一般平民也可以戴幘、角巾等。
古代貴族的頭衣,主要有冠、冕、弁,他們的來歷都不簡單。在上古時期,冠、冕相傳由皇帝所創,為天子專用服飾;而弁來自于大禹,是貴族男子所用。
古代貴族冠
據《禮記·王制》記載:'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老;殷人冔而祭,縞衣而養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養老。'這里說的皇、收、冔與冕,便是指冠。
(1) 冠
在上古時期,冠是天子專用,但到了周代以后,它反而成為了成年貴族男子的標志。古人稱二十歲為'弱冠',意思就是,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便已經算是成年了,需要加冠。
古代書生帽
古代貴族很重視禮儀,在成人禮時,也需要遵守一套較為繁瑣的禮儀。而且男子在成年之后,社會對他的要求,也是按照成人標準來的,其德行舉止都要符合禮法綱常。
《晉語》中記載:'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強屋也。'這不僅說明冠是成年男子的標志性,也同時暗示冠對貴族男子的一種要求。無論什么時候,不能丟了禮儀。比如帽子歪了,在當時就是個很嚴重的事情。
對于這種禮制要求,孔子是雙手贊成的;不僅如此,他還以這種禮法觀培養自己的弟子。子路,當時是衛國的一個貴族,也是孔子比較喜愛的學生之一。盡管為人有些莽撞,但子路一直謹記著老師的教導。
后來,衛國發生了一場內亂,子路用來系冠的纓被砍斷了,他直呼'君子死,冠不免',然后停下戰斗來扶正自己的帽子。結局可想而知,子路為了保持自己的禮儀,最終被一群亂軍殺死。
子路之死
這足以說明,古代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冠,有個成語叫'衣冠不正',便是一種頗為諷刺的語氣了。倘若當冠而不冠,是要受到社會與倫理道德的雙重譴責的。
當古人走在大街上的時候,便能通過冠來區分對方的年齡與身份。小于二十歲與平民出身的人,一般都不會戴冠。
話雖如此,古代社會不少規矩都是從上層貴族傳遞到民間的。因此在一些平民之家中,也會稱二十多歲的人為弱冠,這便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象了。
在古代,除了平民與孩童外,還有其他人不會戴冠嗎?
顯然是有的。據相關史料記載,胡族與奴隸,也是不戴冠的。或者是說,他們沒有權力行此禮儀。
這倒蠻有意思,古人在加冠之后,是需要束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不少漫畫中的古代男子,擁有著一頭長發,再用冠束起,頗有一番意境。
但是在古代,罪犯一般會被打成奴籍。而作了奴隸,一部分便會遭受髡刑,被剃掉頭發,就是想要束發及冠,也是沒有條件的。而另一部分奴隸,雖然不需要遭受髡刑,但也要用青布裹住頭巾。
現代社會有個不好聽的詞匯,叫做'綠帽子',其最早的貶損含義,便是從這時候流傳下來的。一開始,頭戴綠巾的一般多指身份低下的人,后來才慢慢演變成娼夫。
而胡族,一般多指夷民,是遠離中原地區相對落后的民族。他們不修邊幅,也經常披頭散發,所以也沒有加冠的習慣。
(2) 冕
古代君主在進位之時,往往需要'加冕';當形容一個人在某一行業的霸主地位時,也會稱他為'無冕之王';形容人很有威嚴,叫做'冠冕堂皇',它還指某人的話說的漂亮。
這里說的冕,便是古代最尊貴的禮冠,它是黑色的。在祭祀這種重大場合時,天子、諸侯以及其他貴族,都要紛紛戴冕。在古人看來,頭頂黑色冕冠,不僅看上去很是氣派,更是能表達自己的身份。
在一些影視題材中,也經常能見到皇帝頭戴冕冠。這個直接戴在頭上的帽子,叫做'武';上面有一個前后長的方形冕板,這個叫做'延';在延的前段,一般有若干條玉珠串串在前面,叫做'旒',用來遮擋帝王的面龐。
古代皇帝在上朝的時候,他所坐的龍椅,一般都是位居高處的。這不僅代表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更能讓百官看不清皇帝的臉色。這個冠冕前面的'旒',也能很好起到這個作用。
古代皇帝的冠冕結構
根據《禮記》:'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古代一般喜歡用數字來表示地位,這也是封建社會中常用的一種手段。皇帝的冠冕,一般都有十二條旒。諸侯王爵為九條,上大夫七條,下大夫則是五條。
到了后來,這種冠冕只有皇帝才能戴了。如此一來,一些像'無冕之王'這樣的詞語,才能表達一種地位很高的象征。
(3) 弁
弁,讀bian音,也同樣是一種尊貴的冠。在現代漢語中,它還有魁首、首領的意思。作為古代的一種官帽,弁的發展過程恰好與冕相反,其地位逐漸降低,成為一種低級官員的代稱,后來又變得普遍化。
弁
一般情況下,弁也分兩種。一種是赤黑色布,做叫爵弁,也就是沒有加上旒的冕,從這里便能看出,0條旒的弁,雖然也比較尊貴,但已經有了下移的趨勢,它屬于一種是文冠。
另一種則是白鹿皮做的,叫做皮弁,是好幾塊毛皮憑借在一起的,就像是后代的瓜皮帽,它還有武冠的叫法。
(4)胄
總的來說,冠、冕與弁雖然是三種不一樣的頭衣,但在古代漢語中,冠其實還有一種籠統性的指代,泛指古代男子成年之后所戴的帽子。《論語》中記載:'正其衣冠嗎,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古人佩冠,便是一種嚴格要求。
古代作戰時的胄
而這種要求,哪怕是上了戰場也不例外。當然,與平時常服時帶的冠冕不同,古人在作戰時戴的帽子,稱之為胄。眾所周知,古代軍士往往身披甲胄,甲肯定是身上穿的盔甲。
而胄,也就是'盔',類似于一種防護性的頭盔。沒錯,胄其實就是上古時期的叫法,秦漢以后它被稱為'兜鍪',到了后代才被叫做'盔'。
比較麻煩的就是,古人在佩戴'胄'時,并非是要摘掉冠。一般情況下,他們頭上頂著冠冕,在作戰時便會直接套上'胄'。可想而知,他們身上的負擔是較為沉重的。
古代胄
當然,胄的作用還是比較突出的。古人說'擒賊先擒王',很多的將領為了避免敵軍針對,都會戴上胄。這樣一來,敵將就難以看到自己的面龐。除此之外,胄還能抵御一些暗箭,算是一舉兩得了。
古人對于一件事物的最初表達,往往是簡單樸素的。最直觀的表達方式,便是通過命名來表達某件事物的內在特點。
古代頭衣的命名方式,其實也是如此。從古代貴族常見的冠冕命名來看,這表達了上古初民們在某些方面上的寄托。而這,也相當于是一種另類的文化傳統,訴說著古人對于當時社會的種種認知。
王冠
(1)承載對大自然的認知
前面提到的不少冠冕,其實可以細分為很多個名稱。比較有代表性,如鹿皮冠、竹皮冠、草笠等。實際上,這反映了原始社會'衣鳥獸羽皮'的看法。
這是因為:初民于大自然的認識有限,只能通過這些簡單的接觸完成勞動知識的初步積累,并將其運用在日程生活中。
便以鹿皮冠為例。據《南史·何尚之傳》:'尚之在家常著鹿皮帽,及拜開府,天子臨軒,百僚陪位。沈慶之于殿庭戲之曰:'今日何不著鹿皮冠?''這里說的鹿皮冠,其實多指一種隱士。
小鹿
隱居在野,是不少文人最常見的做法。而在古人心中,美好又純潔的小鹿,是有這個象征的。比如唐代詩人孟郊的《夜歸鹿門歌》,其中的'鹿門'意象,便是一種渴求回歸自然的隱逸之情。
由此可見,鹿皮冠的作用已經不局限于禮法要求上了,它更多能表現出佩戴之人的心理與志趣。
(2) 古人的崇拜思想
從一些冠冕的形狀與命名來看,它們還承載著一種古人的天命崇拜思想。別不相信,很多冠的名字,都顯得十分'高大上'。比如通天冠、平天冠、沖天冠、承天冠等。
不同的構造古代冠
這背后的崇拜文化,值得一探。古代君王維護自身統治的一個必要手段,便是宣揚'君權神授';而君王本人,則是自稱為'天子'。古代的世界觀尚且還很樸素,他們習慣將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歸結于上天。
男女之間的一段好姻緣,叫做'天作之合';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是'天公不作美'。這些人們慣用的話語,都無一不反映了古人的崇天思想。
而冠冕作為帝王的尊貴象征,自然也需要同這種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崇天思想,也對后世冠冕的命名產生了不小影響。
帝王的冠冕
古代的制度文化,是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出現的。這主要體現在冠冕名稱中出現了太多的'鳥獸',顯然,這是古代漁獵農耕社會下的基礎認知。
但制度文化的形成,卻還需要人類精神文化的不斷提高。人們通過打獵與農耕,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不少勞動商品出現剩余。由此一來,社會開始進步。
當人類文明再次向前發展時,各種各樣的秩序、規定與要求便出現了。而部落首領的誕生,便是這種秩序與規定的執行者。但他們有權力修改,通過崇天思想來改變人們的認知。
皇帝祭祀劇照
古代封建的禮制觀,也正是在此時形成的。所以與它密切相關的冠冕,便自然而然成為了這種禮制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