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中國青年》雜志2020年第13期
近期,根據媒體報道,全國各地發生多起青少年自殺事件: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后墜亡;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合肥15歲女孩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爭吵后欲跳樓,所幸被派出所民警營救;陜西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不幸身亡;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身亡;河北9歲男童因學習壓力過大跳樓自殺??
青少年輕生的悲劇性事件,令人痛心不已,也讓我們反思:從家庭、學校再到社區,我們的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哪些亟須補全的疏漏和短板?
我們該如何加強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能否給予這些純真的生命更多的平等、包容、接納和尊重?能否在孩子們跌宕起伏的心路間種滿愛與溫暖?
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國青年》雜志采訪了相關學者、專家,推出“勿讓生命之花過早凋零”系列報道。
“勿讓生命之花過早凋零”系列報道③
預防青少年自殺的關鍵
文/鎖朋
近些年來,兒童、青少年自殺現象日益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人們在為悲劇深感痛心之際,常常忽略了一項重要事實——心理急救。和怎么判斷呼吸、識別緊急病癥一樣,心理也同樣需要急救,而且這種心理急救的知識和技巧也需要學習,它們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一起起悲劇警示我們:大家需要不帶偏見地去面對兒童、青少年自殺問題,因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鮮花繼續開放,讓孩子的生命繼續成長。
兒童、青少年自殺的常見主要原因
兒童、青少年自殺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兩方面。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結構殘缺(如離異家庭、父母一方死亡、父母分居兩地、留守家庭)、家庭教養方式(如冷漠、專制和溺愛)、直接誘因(如父母和孩子發生沖突、情緒失控說激將的話)等。學校因素主要涉及學習壓力(成績與考試)、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以及學校的壓力和處罰等。
給父母的建議
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危機導致惡性事件越來越多的今天,每個家長都要有一種意識,預防孩子們在情緒激動和壓力下走極端。大家聽到這個話題也不必過分恐慌,其實有了意識之后,我們作為成年人完全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家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要考慮怎樣在平時的生活中營造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遇到外界壓力時有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在感受到內在壓力時,找到能轉彎的心路,能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從日常生活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學習讓自己放松的能力,從“牛角尖”的盡頭轉向更寬闊的世界,家長需要注意下面“三點”。
1、糊涂一點
那些比較“認真”的父母,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說一不二,這讓孩子容易產生一種緊張感。孩提時代大部分人都會撒個小謊來保護自己免受懲罰,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沒有必要認真地指出來,或者急于糾正他們。不是大原則的問題家長不必上綱上線,或者焦慮不安地想到孩子因此要犯多大的錯誤。孩子畢竟是孩子,害怕懲罰是本能,有時候他們會用點小聰明來對付父母,危害不是很大的,家長就放他們一馬。這乍一聽似乎和教育的目標相悖,但是我們說預防危機的時候,的確要讓孩子有一點犯錯的空間,有改正的時間。這樣他們就不容易在犯錯后感到無路可走,只有死路一條了。比起對錯,生死更大、更重要不是嗎?對錯有一輩子去糾正,而生死卻沒有機會重來。
2、懶惰一點
很多父母比較大包大攬,凡事都替孩子想好了,對自己要求十全十美,無形中也傳遞給孩子一種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的心態,或者是另一種結果,父母的大包大攬會養成孩子聽任安排、無法獨立思考的個性。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引發孩子心理危機的風險。前一種情況下,孩子內心仿佛有聲音在不斷催促自己,一定要好上加好、永不滿足,遇到一點挫折和失敗就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想到一死了之。第二種情況下,孩子的自我被壓縮,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往往推卸責任給父母,容易引發沖突,父母也容易失望,感覺孩子和自己雷厲風行的風格完全格格不入,有意無意地會傳遞對孩子的不滿和抱怨,加上孩子潛意識中對獨立的需要,在青春期容易激起孩子的強烈反抗,從而引發極端事件。所以家長懶惰一點,孩子就勤快一點;家長懶惰一點,孩子就輕松一點,尤其是在生活中,家里要有一種允許家庭成員放松、散漫、懶惰的氛圍,這樣才能讓每個人回家來可以安安心心地調整自己。想想家長自己,是不是也希望有這樣一個家庭氛圍呢?
3、快樂一點
家長要能充分讓自己快樂。養育孩子肯定不是隨時都能讓自己快樂和有價值感的,甚至更多的是不斷挑戰自己、顛覆自己、突破自己的困難和痛苦,當然最終會得到非常深層的快樂,但是養育孩子的日常瑣事中大部分是有壓力的。另一方面,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充滿各種變數和挫折的,這才是常態,他們自己內心就要承受很多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壓力和挫折,“快樂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或者是一句大家自欺欺人的美好幻想。認清這一點,我們才可以很自然地接受孩子的不快樂,如果我們的快樂很容易被孩子的狀態影響或者徹底被孩子的不快樂帶走,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每個父母除了肩負養育孩子的責任,除了體會與生俱來的親子感情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管孩子怎樣,自己都要有放松減壓和找回內在力量的能力,不然很難承托孩子成長的壓力和痛苦。
給學校及老師的建議
1、組成學校心理危機管理小組,形成管理機制,定期培訓和演練。
2、鼓勵學校危機管理小組吸納家長代表參與;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定期對所有家長進行教育,家長發現學生心理危機風險及時與班主任溝通。
3、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有警覺,了解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的早期表現,例如:吃不好睡不好、疲乏無力;難以完成日常任務,比如上學;不愿意去找朋友或家人;平時喜歡的事也不想去做了;和家人朋友沖突很多;不能控制情緒,并且情緒已經影響到了和家人朋友的關系;感覺沒有希望;想傷害自己或別人;麻木或感覺不到有問題;感覺到糊涂、健忘、擔憂或恐懼;不明原因的腹痛、頭痛或肌肉痛等。
4、發現上述問題后要有策略地聯系家長,提醒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但是切忌不要猜測或武斷地給出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建議,不要傳遞歧視、恐慌、孤立或排斥的態度,而是以關切、體諒和積極尋求支持的態度幫助家長和學生,鼓勵他們去尋找專業渠道讓學生得到早期支持,例如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青少年社工機構、公立醫院心理科或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等。
5、平時教學活動中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年齡的成長規律,避免用成年人的思維對學生的言行作出消極的評判,對學生進行懲罰時也要有風險意識。
兒童、青少年自殺的高危信號
把自己想死的念頭對周圍的人訴說或在日記、繪畫中表現出來;
情緒性格明顯反常,焦慮不安或無故哭泣;
抑郁狀態,食欲不好、失眠;
回避與人接觸,與集體不融洽或過分注意別人;
行為明顯改變,對生活麻木冷漠的人,自殺前突然變得敏感又熱情;
無故送東西、送禮物給親人或同學,無來由地向人道謝或致歉;
無故缺席,遲到、早退,學習或工作效率驟降。
發現兒童、青少年自殺的高危信號怎樣應對
1、不要對青少年自殺的想法感到震驚,但需要認真地談一談。
據上海市教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500名中小學生的取樣中,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有34.39%的孩子曾有一閃而過的“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資料參考《蟻坊輿情觀察》2018年11月13 日)。
從上面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有自殺想法的孩子不在少數。如果孩子們認真想過的事,也值得我們認真和他們一起面對,而不是震驚,更不去指責。指責孩子們脆弱,感嘆教育失職,或者痛惜社會壓力巨大,都無濟于事,真正有效的事就在當下,立刻有用!那就是穩定自己,從容面對。
2、相信你的懷疑,青少年可能會自殺,說你很擔心,然后傾聽他。
大多數有自殺想法的孩子都希望能和周圍某個人,特別是成年人聊聊自殺的想法,他們可能表現得比較隱晦,如果你心里有懷疑,不要猶豫!告訴孩子,你很擔心他,這樣可以讓處于危機中的青少年感到溫暖,愿意訴說。當他開始訴說的時候,風險也慢慢在降低,所以無論他說什么,都不要著急去勸告、教育或者打斷他們,耐心地、不帶評判地傾聽,能讓他們平復情緒。
3、直接提問是否有自殺想法,如果有,繼續詢問是否有自殺計劃。
不要回避自殺這個詞,對于真正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直接提問會讓他們感到有人真正地關注和想要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如果沒有自殺想法的青少年,并不會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不要用隱晦的說法(如“你不是在想做啥事吧?”“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去提問,這樣問本身就反映出提問者對自殺話題的震驚、恐懼和不接納,是不利于繼續溝通和提供幫助的。
4、不能承諾對青少年的自殺想法和計劃保密。
要告訴他們,這是關系他生命安全的事情,不能替他保密,但是會陪他一起面對,和他商量找到合適的人陪伴他幫助他。如果青少年非常抵觸和擔心自殺的想法讓別人知道,甚至用“如果不保密就立刻自殺”來要求保密,可以溫和地傾聽他的想法,陪伴和傾聽能讓他覺得受到了尊重,平靜下來之后再讓他慢慢理解。
告訴危機中的青少年自殺狀況很緊急,但遲早會過去,不要盼望馬上過去,解決辦法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進行的,你隨時可以提供幫助,任何時候自殺想法變得強烈,要以直接的方式求助。很多人不敢承諾隨時可以提供幫助,擔心自己應對不了,風險太大,擔心青少年會隨時打擾自己,就好像有自殺想法的人把生命都交付給自己一樣。其實不用過分擔憂,首先,自殺危機干預沒有人可以保證百分之百成功,盡力而為后每個人都不會留下遺憾,畢竟是一條生命。其次,對于想要自殺的人,周圍人這樣誠懇、專業、用心地承諾,告訴他“隨時可以求助”本身就是一種很強大的心理支持,在他們心靈的黑夜里會像燭火一樣閃爍而溫暖,在生死掙扎的時刻,可能成為他們心中唯一有溫度有力量的聲音,在內心將他們拉回到現實世界中來。
5、如果你認為青少年自殺隨時會發生,要讓合適的人守護。
要確保能夠保護孩子的成年人陪伴危機中的青少年,比如以前幫助過孩子的老師、心理咨詢師、救援人員,或危機干預中心的專業人員等。在把危機中的孩子交給家長時,最好是父母親或長期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成年人,如果沒有合適的家長,最好聯系青少年保護的機構和社會資源提供保護。對于有明確自殺計劃的青少年,至少72小時守護,危機解除后依然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要注意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
6、提供清晰、簡單、明確的轉診資源。
比如危機干預中心的電話號碼,所在地的精神衛生專科醫院等信息,讓守護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隨時可以求助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疫情后有不少熱線電話可以求助。
注意避免哪些言辭和行為?
●不要對他們自殺的想法感到震驚
●不要對他們的想法進行爭論、辯解
●不要和他們討論自殺的對錯
●不要認為讓他自殺的問題是小事
●不要用讓他感到內疚或威脅的方式預防自殺(比如不要說他們的自殺會毀掉別人的生活)
●不要說這些空泛的安慰,如“別擔心”“振作起來”“你還擁有很多”“一切都會好起來”
●不要講你自己的經歷
●不要用你的肢體語言傳遞出消極和缺乏興趣的態度
●不要激將他,比如說“想怎樣就怎樣吧”
●不要回避用“自殺”這個詞,直接表述有助于討論
自殺現場怎樣進行緊急疏導?
●要本著尊重生命的基本原則,不要區分真自殺還是假自殺,無論真假,只要是自殺,都要去干預,誠心誠意地去救助。
●有專人管理好現場,清退無關人員,避免起哄造勢和媒體渲染。
●使用開放式提問有助于引導其愿意說話,并獲得更多信息。
●耐心地傾聽就可以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在疏導的初始階段進行干預的重點不是如何勸說,而是引導其傾訴,積極地傾聽。
●試圖自殺的孩子傾訴得越多,其郁悶情緒宣泄得也越多,心理也會越平靜,有利于施行救援。
●要了解到他們在現實中的具體困難,想方設法為其尋找資源和途徑解決具體困難,讓企圖自殺的孩子看到這種解決辦法的可行性。
●疏導快要成功時,要讓企圖自殺的孩子自己離開險境,避免過早拉、扶、抱引起對方的抗拒或激動而踩空、墜落或采取沖動性自殺行為。
監制: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百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