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時為什么會有增程式技術出現呢?主要因為當時的電池密度不行,純電動車續航跑200公里都懸,不實用;電控和智能技術也不行,滿足不了標準混合動力,油電兩種動力間無縫切換和能量還要不停智能轉換的要求。所以就想到了這個簡單粗暴的辦法。
在純電動車基礎上再馱上一個發電機,一邊用油發電給電池充電,一邊電驅。這樣就既沒有了里程焦慮,也沒有早期混動技術的各種問題了。

那么,增程式是不是一個過時的技術呢?我倒不這么認為。
過時不過時,不是看它老不老,或者技術簡單還是復雜,而是看它的效果。特別是作為商品,要看用戶的體驗。
即使在純電里程輕輕松松破6、700公里,混動技術也非常成熟的今天,它仍然有獨占的優勢。比如首先,它完全沒有里程焦慮。

第二,燃油經濟性確實很厲害,如果技術和硬件靠譜,它甚至比其它插混方案還要省油。
為什么這么說?它的電池比多數PHEV插混更大,純電里程更長,這好理解。就是在虧電狀態,它的燃油轉化效率也相當高,因為發動機只發電,可以永遠保持在最節油的轉速和工況,并且什么排量、扭矩、動力曲線啥的,都不用考慮,所以這顆發動機從設計和制造時,只用做到一點,越省油越好,就行了。

而普通混動車呢,對發動機的要求卻和燃油車一樣挑剔,而且日常工況和轉速又復雜,所以實際的燃油效率是遠低于增程式的“發電機”;很多人說增程式“用油發電,再用電驅”,相比直接燃油驅動,這不是“破褲子放那啥”嗎?
邏輯上看確實有點扯,但是,只要這個廠家的增程式技術靠譜、硬件靠譜。真實情況就是,發電機實際的能效差,足以抵消掉兩次能量轉換造成的能量損失。

那增程式的問題在哪里?
為啥我會在過去一年噴過不少增程式的新車,比如理想ONE、問界M5呢?

其實,不是因為增程式的缺點,反而是它的另一個優點,一個廠家們從來不會宣傳的優點:那就是成本低!

其實你想一下就知道。首先,結構簡單,就意味著技術門檻低,研發和生產成本低。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直接做個對比:純電動車最貴的肯定是電池,目前主流電動車,電池容量起碼是80度左右;而增程式電池容量不到純電動車的一半,你就看最新的車:賣30多萬的問界M5,40度的電池;45.98萬的理想L9,電池稍大一點,44.5度。

而且因為增程式有發電機做后盾,對電池密度、穩定性的要求遠比純電動車更低,所以對電池的規格要求也可以降一降。舉個例子,長安深藍SL03,它的純電版用的是三元鋰電池,而增程式則換成了磷酸鐵鋰。

當然,有人會說,它不是比純電動車還多一顆發動機嗎?
那么我們就再引入燃油車比比:燃油車的部件里,什么最值錢?發動機和變速器,沒錯吧?首先增程式不用變速箱,這筆大開支省掉了。

而發動機,如果只是作為發電機,不但小排量就足矣,而且,因為只用穩定在一個轉速范圍內就行,各種復雜先進的發動機技術也都不需要,舊一點的,甚至庫存的發動機也沒大問題,這樣又可以省掉起碼一半以上的發動機成本。
你不信?我們可以看看熱門車的配置。理想ONE用的是東安1.2T三缸發動機,這顆發動機,放在燃油車上,說實話,售價超過10萬元的車都不敢用,不然準被噴死。

理想L9終于把發動機升級成1.5T四缸了,而且還被某些人吹成寶馬技術,其實這顆發動機溯源起來,據說是來自于新晨動力,而新晨動力所謂吸收的寶馬發動機技術,也是2006年的事了,2006年啊。

當然,也不能光說理想。比如Aito的問界系列,無論25萬+的M5,還是30萬+的M7,都在熱捧華為的增程式動力方案,但其中的1.5T發動機一直用的都是金康的H15RT發動機,也就是之前賽力斯SF5那顆。
我不懂什么資產重組和企業更名,但我知道的是,金康在賽力斯SF5之前主要生產的車是東風小康系列面包車,售價約5萬左右。

所以,問題就來了:既然成本降下來了,你是不是就應該體現在價格上呢?而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增程式新車們呢,動輒25萬+、30萬+甚至45萬以上。
在燃油車時代,20萬,我們已經足矣拿下很多經典好車了!你不信?雅閣起步16.98萬、RAV4起步17.58萬、CRV起步16.98萬;大一點的車,奧德賽起步23.58萬,冠道起步22萬。

所以定價這么high的底氣何來呢?炒包菜,也有不少人愛吃,但是,你一盤炒包菜非要賣炒鮑魚的價格,你說別人能不噴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