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拖延癥怎么破?”
這個問題問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拖延。
別說孩子拖延了,想想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身邊的人,有拖延癥的不是少數吧?
我見過太多的人,一周之后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提交,結果前7天一直都在看劇刷手機,但其實心里一直是惴惴不安的,刷劇也刷的并不爽,
然后到交的前一個小時,粗制濫造一通操作猛入虎,交上去被罵成二百五。
如果想要解決拖延癥的問題,你必須先了解這么一個公式。
行為=動機+能力+觸發。
動機,就是你做這件事情的理由或者目的;
能力,是你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觸發,就是促使你采取行動的信號。
所以如果你想幫孩子改掉拖延癥,讓孩子行動起來,就要從這三個角度下手。
先說動機。
為什么學霸做作業的時候干勁滿滿,學渣做作業的時候能往后拖就往后拖?
這是因為學霸有足夠的動機,
說真的,當學霸是會上癮的,無論是老師朋友同學的夸贊,還是單純的克服一個困難問題的那種爽感,都會讓學霸有足夠多的正反饋去攻克新的難題。
話說我自己從小到大都不是愛拖延那卦的,放暑假寒假之前,老師一般會提前把作業發下來,我就會趕緊做完,等正式放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全部都做完了,這樣整個暑假都是自己的,可以隨意的玩,隨意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會有很多的同學排隊借我的作業,這種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以及被需求的感覺,其實也是動機。
再比如老師布置一道題,說這道題很難哦,估計沒有人能解出來。學霸聽到這樣的話,會更加努力解題;而學渣聽到這樣的話直接躺平放棄,這其實也和動機有關系。
對于學霸來說,每當一個挑戰完成,就像打游戲通關一樣,他會越發的喜歡挑戰,這種正向反饋的大量積累就是行為動機。
所以如果孩子是中等生或者學渣,高年級的孩子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創造動機,低年級的孩子,父母要幫他創造動機,
不要打不要罵,打罵是最扼殺動機的,大家想想自己的工作,如果老板天天貶低你,嘲諷你,你是壓根不會有努力工作的動機的,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經常和孩子聊這三個話題:
第一,你對什么最有興趣?
第二,你最擅長什么?
第三,你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一個孩子如果能越早開始關注和覺察自己的興趣、優勢、夢想,越容易產生學習的動機。
說教是沒有用的,比如你要努力才能考上好大學,這個目標對于孩子來說實在太空洞了,起不到有效動機的刺激作用,
記住,只有當一個“召喚”足夠清晰,足夠有感染力,這才會成為孩子的動機。
我原來寫過一篇文章講到我朋友的做法,這個朋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
她的孩子曾經問過她:
“為什么要學英語?”
我的好朋友沒有回答孩子:“因為學校要求。”
她孩子喜歡科幻小說,所以她帶著孩子去電影院看《阿凡達》(全是原版電影,沒有中文引進版),看完幾個小時的電影,孩子一直在問她,媽媽他們在干嘛,特別希望媽媽給他解釋清楚。
出了電影院,媽媽給他說:“你要是學會英語,就再也不怕看不懂這么好看的電影了?!?/p>
我朋友所做的,也是激發孩子的動機。
那我們現在來看第二個要素——能力。
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越是要做一個難的任務,你越容易分神,一會看個手機,一會去上個廁所,一會找朋友聊下天。
所以我們來看看游戲是怎么做的?游戲會把一個很難的任務給你拆分成小塊的,更簡單的任務,難度在你不知不覺中提高,然后引導你最后完成終極大任務。
所以如果你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癥,也要學會引導孩子做任務拆分,別上來就給孩子一個最難的任務,讓他從做難度有一丟丟高的,但不太高的,那些事情開始,逐漸增加難度。
最后來說觸發,觸發簡單粗暴來說,就是先干起來。
當我在工作中想要偷懶,想要拖延的時候,就會先逼自己坐在書桌前,打開書,打開電腦,先干再說。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你可以建議孩子每次從簡單的作業或者最感興趣的作業開始寫,哪怕幾個字都行。
先觸發,而當孩子一旦行動起來,他就會被自己的微小進步驅動著繼續寫下去。
很多家長在觸發這里起到的是反作用力,當孩子開始做作業的時候,他就在旁邊指指點點:
“做題太慢了!”
“怎么又做錯了?!”
本來孩子都開始行動了,你的負面指點又會干擾孩子的觸發機制,讓孩子變得墨跡拖延。
最好的做法是不要特別在意孩子做題的速度或者正確率,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可以安靜地待在他身邊看一本書或者做自己的工作。
等孩子做完了,再跟孩子復盤做題的時間,以及做錯的題目,并且學會去夸孩子做的好的地方,進步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盯著孩子做錯的地方一頓批評。
以上就是我自己實戰下來解決拖延癥非常有效的辦法,大家也可以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