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一到學習就吃力?從小培養(yǎng)這項能力,觀察力、學習力的本質都是它
前幾天和朋友約了一起遛娃,在一塊待了一會兒,妞兒忽然問對方: “阿姨,你為什么換眼鏡?”我朋友很驚訝,她確實剛剛調整了眼鏡度數(shù),換了一副鏡框,按她說的“連我老公都沒發(fā)現(xiàn)我換眼鏡了”,所以覺得妞兒的觀察力挺強的。妞兒的觀察力確實還不錯,比如之前外公換了一條圍裙、奶奶染了頭發(fā),家里沒人注意到,都是妞兒發(fā)現(xiàn)的。去上幼兒園的路上,她也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路上的變化,像垃圾桶換了樣子、廣告牌變了顏色等等。有好幾個人問過我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我買過一些“找不同”一類的游戲書給妞兒玩,但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方法”并不是觀察力的本質。觀察力的本質,其實是“注意力”,是孩子保持“有意注意”的能力。在《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一個故事里,福爾摩斯和華生討論什么是“觀察”:
福爾摩斯問華生:“你經(jīng)常看到從下面大廳到這間房子的臺階吧?”福爾摩斯說: “有17級。你只是在看,你沒有觀察。”這就是“看”與“觀察”的區(qū)別。“看”是被動的,東西進入了視線,但是大腦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沒有處理信息。觀察的時候,我們則需要有意識地調動注意力,讓大腦從“無意識狀態(tài)”轉到“有意注意”狀態(tài)。無意注意是一種被動的注意,比如聽到喇叭響,我們注意到了車子。而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力的控制,才能去維持的注意力。不難理解,它不僅對于觀察力很重要,對于孩子今后的學習也非常重要。有些孩子上課容易走神、做作業(yè)很慢,維持“有意注意”的能力弱,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人的大腦是很懶惰的。神經(jīng)學家馬庫斯·雷克利就發(fā)現(xiàn),心不在焉的無意識狀態(tài)是大腦的默認狀態(tài)。當大腦經(jīng)常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就會形成一種認知習慣,讓大腦更加難以維持有意注意。這就是為什么長時間看動畫片的孩子,會很難集中注意力看繪本;天天刷手機的大人,會非常難以進入工作狀態(tài)。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像訓練肌肉一樣,訓練大腦維持“有意注意”的能力。而且這種訓練并不需要太多技巧,只需要在生活中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幫助大腦形成認知習慣,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學習力,就“高人一等”了。從妞兒小時候開始,我們一直保持著睡前聊天的習慣。聊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對白天細節(jié)的問答。比如說,我會問妞兒:有時是妞兒來提問,我來回答。無論誰問誰答,都是為了調動積極性,讓她在生活中保持有意注意的習慣。這個方法的效果還挺明顯,從一開始回答不上來,到現(xiàn)在,她能回答的越來越準確,甚至能想出不少非常細節(jié)的問題來難倒我。每個周末,我和妞爸開車送妞兒去上培訓班的路上,會一起玩“找找看”的游戲。我們會規(guī)定一個顏色、形狀或者數(shù)字,比如說,看誰能找到更多的“紅色”、“圓形”或者“數(shù)字2”。妞兒不到三歲的時候,我們把這個游戲換成了英語,所以妞兒關于數(shù)字、形狀、顏色的英文啟蒙,都是在游戲里完成的。走路去超市或者幼兒園的路上,我們則會給妞兒安排“小小觀察兵”的任務。比如,今天的任務是,觀察我們會路過多少個紅綠燈,明天的任務則可以是觀察一路上會碰到幾個小朋友。還有一個游戲叫“什么改變了”,是在家無聊的時候我們喜歡玩的:讓妞兒先觀察我的裝扮或者是房間的布置,然后增加、取下一個飾品,或者改變一下房間里物品的位置,讓妞兒說出什么東西改變了。它們的原理都是用游戲的方法,訓練大腦的肌肉,把大腦從無意識狀態(tài)里抽離出來,提高有意注意的能力,大家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喜好,變通著玩。我和誕姐都屬于不太焦慮的那一類媽媽。我們不焦慮,并不是因為對孩子沒有要求、放任自流。而是因為我們覺得,教育的本質,是親子關系、性格、習慣與思維。這是一切的基礎。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未來不焦慮,是因為我們相信,有了這些基礎,雖然不敢保證他們會有多拔尖,但他們的將來一定不會差。比起怎么拿100分,這些東西會支撐他們走得更遠。而這些完全可以在生活、游戲中,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這就好像培養(yǎng)注意力,最重要的還是用簡單、有趣的方法,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注意力習慣,而不僅僅是靠某一兩次的訓練。今后,我們不僅會繼續(xù)跟大家分享雞娃時代里不同的育兒新認知,也會和大家分享更多這一類“實操”的方法。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這方面的分享,就點個“在看”讓我們知道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