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書,名字叫《媽媽的悔過書》,作者是一個韓國媽媽,叫李柳南。
她是韓國一個知名小學的校長,包攬了各種教學比賽的第一名,還出版過一本教育孩子的暢銷書,在韓國被列為父母必讀書籍。
她的兩個孩子也一直表現得非常優秀:大兒子成績是全國的前100名,還是校學生會會長,小女兒也在知名的女校讀高中。
這樣的媽媽,為什么要寫悔過書呢?
原來她的兩個一直很優秀的孩子,在高中忽然都提出了休學,不管怎么威逼利誘都沒有用。休學之后,他們天天在家鎖起門來打游戲、睡覺、看電影,漸漸變成了“廢人”。
有一天,李柳南的女兒把自己關在房里,撕掉了所有的衣服和書本,把頭發剃的精光,從窗戶縫隙里看到這個畫面的李柳南脊背發涼。
她如夢初醒:原來那一切的優秀與乖都是假象,兩個孩子的問題如此嚴重,她卻一直以為自己教育很成功。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血與淚的反思。
雖然她的故事有一點極端,雖然發生在韓國,但讀過之后,或許我們都能從一個母親沉痛的領悟當中,得到一點警醒。
以前我們在文章里就寫過,韓國是一個為了升學可以拼命的國家。李柳南家也是這樣的。
說兩個故事就能體會到。
女兒一年級的時候,她覺得聽寫是一件“可以決定人生”的大事,把7歲的女兒當成高三的學生來抓,經常逼她做聽寫練習到深夜。哪怕女兒哭著求她,說自己很困想睡覺,她也會讓女兒去洗把臉回來接著寫。
因為做學生干部在升學里有加分,她還強迫兩個孩子去參加校學生會的選舉。
她會從寒假就開始讓孩子準備競選稿,一遍又一遍地幫他們修改,最后兒子的競選大獲成功,很多家長都來向她請教寫競選稿的秘訣。
但是兩個孩子呢?只要沒有好好背誦競選稿,他們就會遭到嚴厲的訓斥,兩個孩子因為競選,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壓力重重的寒假。
李柳南在書里這樣寫:
有效期限到什么時候呢?最近的孩子像我這樣教的話,很難撐過小學五六年級。我家小孩出生的那個時期的孩子,還可以撐到中學二三年級。不過因為我和丈夫聯手平定,我們家小孩稍微又比別人撐得久一點。
之前有一位讀者曾經和我說過她的苦惱,她的兒子去年考上了北大,上大學之后,孩子天天關在寢室里,不肯去上課,她甚至想是不是應該到學校邊上租一間房子陪孩子讀大學。
你看,不同孩子的時間點不同,但高壓教育之下,到達極限的一天總會來臨。
任何問題的形成,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李柳南悔過的另一件事,就是說了太多自以為“對孩子好”卻傷人的話。
當兒子拿著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回來,她會說:
“語文是進步了,可是數學怎么退步了呢?不要自滿,你這樣的成績在名校里,根本連中間的名次都排不上”。
她經常因為女兒聽寫不出來而發脾氣:
“其他小孩在你這個年紀,不只韓文連英文都會讀會寫了,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笨?”
“你哥幾乎每次都拿一百分,你怎么會這樣?到底是像誰啊?明明我們家親戚都很會念書啊!”
當女兒拿了一百分,興奮地揮動著考卷,她卻殘忍的說:
“你們班個個都拿一百分吧?有幾個人一百分?”
美國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把這樣的話稱為“成為仇人的話語”。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稱的時候很震動,這成為了我給自己設置的一條高壓線,一條再沖動再生氣也不能觸碰的高壓線。
而那些一直聽著這種貶低的、嘲笑的、挖苦的、攻擊人格的,讓彼此“成為仇人的話語”長大的孩子,會有什么想法呢?他們內心會滋生報復心。
有一本書叫《被報復的父母》,里面就描述了孩子的各種報復: 有的孩子在學校打架,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即使住在家里,也不和父母對話,或是在不知不覺中故意犯罪,讓父母難受。李柳南的孩子報復的方法是休學。
李柳南在書里這樣懺悔:
我為什么要對兒子、女兒說這樣的話呢?
為了讓我的孩子之后休學變成廢人,才這么說的嗎?
當時我并不知道這樣的話會成為多么尖銳的匕首,刺在孩子的心上,會殘忍地踐踏孩子的自信,斬斷孩子的學習動機。
希望大家記得,“成為仇人的話語”脫口而出的瞬間,其它所有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絕不是因為沒有讀過書
李柳南是一位高學歷的媽媽,但她卻說自己是很無知的母親。
為什么呢?
有一次,她因為做一個問卷調查,問兒子:你覺得媽媽怎么樣?
兒子思索了好一會兒,才回答:媽媽是讓人尊敬的老師。
李柳南回憶說:
父母的無知絕對不是因為沒有讀過書。
擁有碩士、博士學位又如何?連自己孩子的內心都不懂,不知道孩子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就是無知的父母、不夠格的父母。
我看過這樣一個比喻:小雞來到世界的最后一道關卡,是沖破堅硬的蛋殼出來。此時,在外面仔細觀察著雞蛋的母雞,會幫忙啄開那個地方,在蛋里的小雞借力使力,才能來到這個世界。
其實父母就像是孵蛋的母雞。
你要認真傾聽孩子發出的信號,但太多大人卻從沒有傾聽過孩子,就算聽到了也不會去幫忙啄開孩子敲打的部位,而是拼命啄自己想啄的地方,這么做,小雞是沒辦法順利孵化出來的。
一個父母的智慧,其實和學歷無關,甚至也跟你學了多少育兒知識無關。一個父母的智慧,在于你能夠傾聽孩子、觀察孩子、了解孩子,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為是。
約翰·戈特曼曾這么說過:
不要花費心力做美味的點心給孩子,請好好看著回家的孩子;
不要花費心力做好吃的小菜給丈夫,請好好看著下班回來的丈夫。
這樣的事,你們想體驗嗎?
李柳南的兩個孩子后來怎么樣了呢?
李柳南說:
面臨著孩子說不定會自殺的緊迫情況,我的野心以及對孩子充滿私心的期待,終于全都可以放下。
大學有那么重要嗎?只要孩子活著,只要孩子是正常的,什么都無所謂,不是嗎?
就這樣放下一切后,她的內心變得輕松起來。
有一天,她對孩子說:
“你有沒有想做的事?不念書也行,不上大學也行,只要你有想做的事,媽媽都可以幫忙。”
于是,兩個孩子開始了折騰,一會兒想學烘焙、一會兒想做義工,一會兒又想打鼓,好多次半途而廢。
習慣了被人主導的孩子,要找到自己沒有那么容易。
但最終,兩個孩子一個決定學心理學、一個決定學哲學,都重新考入了大學。
李柳南在書里這樣寫:
但是我知道兩個孩子每天都有要去的地方,并且會一早起來,在約定好的時間抵達,能跟我一起呼吸、吃飯、聊天,就無比感激了。
爸媽們要何時才會明白呢?
像我的孩子一樣,休學后待在家里,打著游戲慢慢變成廢人,看著那個模樣,你們馬上就會懂了。
但這樣的事,你們想體驗嗎?
后記
這是一款我們認為真正性價比極高的“帶娃神器”,解放家長,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和表達力,2歲之后可以無腦入。
學齡后的孩子看書比較少的,就買基礎篇里的短篇故事集;
看書比較多的孩子(不是看繪本,而是看故事書),就可以買基礎篇里的長篇故事;
初中之后的孩子可以買進階篇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