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晚上睡前,沒拉好窗簾,結果早上6點我就被陽光晃醒了。
小胖因為摔傷了韌帶,睡在我旁邊,我看著他眼睛有點微張,嘴巴還大幅度扯動笑了一下。
我以為他也醒了,然后在裝睡呢。
結果看了半天,他又眉頭緊鎖,一動不動的。
我才確定,他應該是在做夢。
“做什么夢呢?又笑又皺眉的”,我特別好奇。
等他睡醒后,我就問小胖:你是不是做夢了?
他說:你怎么知道啊?
我說:我醒來后看見你在笑,應該是夢到什么好東西了吧?
他嘿嘿的笑,說:是的。
我說:你做什么夢了啊,給我講講唄。
結果他說:我不想說啊。
哇,你知道人的“八卦”心態:懷抱好奇,想知道一個東西,結果人家不告訴你,就越想知道的感覺。
我跟他撒嬌:你就跟我說一下嘛,我很好奇,特別想知道。
他還是搖頭。
我又說:你跟我說了,我也跟你說我做的夢,好不好?
他繼續搖頭。
當時,我想到他早餐喜歡吃火腿,差點脫口而出:
“你要是跟我說了你的夢,我早上就給你吃火腿三明治哦。”
但是,話到嘴邊,我立馬打住了,這難道不是用成人掌握的資源優勢入侵孩子的界限嗎?
無數“性侵”孩子的事件,不就是怪叔叔告訴孩子:你跟我走,我給你吃糖啊。
我一方面告訴孩子:“不想做的事情,或者讓你不舒服的事情,要敢于拒絕,直接說不。”
另一方面,我如果又在生活中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去誘惑孩子,入侵他的邊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笑的悖論啊。
就像我一直說的,父母講無數的大道理,都比不過自己無意識做的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大。
意識到這一點,我說:
那好吧,媽媽還是很好奇,但你做的也很棒,你能夠堅持自己的界限,所以媽媽尊重你的想法,當然,如果你什么時候想告訴我了我還是會聽的哈。
他說:沒問題。
然后我們就起床開始一天的生活了。
這是生活中一個非常小的事情,小到我都覺得不值一提,但是它卻讓我意識到“邊界感”這樣一個對孩子至關重要的大問題。
小時候,很多父母會給孩子說:
“
我生你養你,日記就得拿給我看”;
“屁大點孩子,有什么事不能告訴我?”
其實長大后,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懂得拒絕的,因為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之下,說“不”對他們是一件非常難以啟齒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她讀大學的時候非常不想和她的男朋友發生性關系,因為她覺得還不夠喜歡。
但是從那個男生鍥而不舍的追她,她就不知道怎么說拒絕;
到那個男生帶她去酒店,她還是不知道怎么拒絕;
然后,就稀里糊涂的發生了自己不想發生的事情。
事后,她說跟鬼迷心竅一樣,所有不想做的事情,都在別人的軟磨硬泡下,做了。
然后我們復盤,發現她就是從小被父母各種入侵邊界的。
穿什么樣的衣服、吃什么樣的水果、選文科還是理科、去哪個城市上大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就算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但是父母不允許她說不,所以最終全部聽父母的。
還有《三十而已》的“渣男”許幻山,作為一個有家庭有孩子的男人,年輕女孩第一次咬冰激凌的時候,就應該義正言辭的把冰激凌給女孩,告訴她“你吃吧,我重新去買一個”;或者就干脆放下冰激凌,說我不想吃了。
因為這種入侵,其實就是對邊界感的入侵。
許幻山在后面也試圖拒絕過年輕女孩,但往往拖泥帶水,不夠干脆,最后一步步真的滑入出軌的境地里。
有一種男人的渣,是他根本不想拒絕;
而另一種男人,是動過拒絕的心卻不知道怎么干脆利索。
相比于許幻山,杜江有邊界感的多。
綜藝節目中玩游戲,輸了的要大冒險:親對方額頭。
游戲開始之前,杜江就猶豫:
“玩這么大。”
結果,其他嘉賓不由分說,一定要玩。
女嘉賓主動湊上前來時,已經碰到了杜江的膝蓋。
原本盤腿坐著的杜江,立刻笑著說:
“你不用離我這么近......”
然后往后挪了一步。
在其他的綜藝節目里,杜江和霍思燕也非常尊重孩子的邊界感,很少居高臨下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其實人天生是有邊界感的,任何超過安全距離的入侵,身體本能的是有不舒服的感覺的。
這也是為什么四歲多的小胖,在沒有任何人引導的情況下,會拒絕說出自己的夢。
但這種天生的敏感度,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得不到捍衛,而是被一次次的“強權碾壓”,說沒也就沒了。
這種邊界的捍衛,是在一個孩子成長中,無數件小事累積起來的感覺。
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描述和諧的親密關系是這樣的:
“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含敵意的拒絕。”
對于親子關系,我覺得同樣適用:
所謂“不含誘惑的深情”,就是我愛你,但我的愛中尊重你的獨立人格,不會誘惑你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而“不含敵意的拒絕”,就是當你入侵我的邊界時,我堅決拒絕,不是因為討厭你,不是因為不信任你,只是因為我不喜歡這樣子,而已。
千萬不要小瞧“界限感”的教育,也千萬不要小瞧關于界限感點點滴滴的小事,因為它是一個孩子未來是否有“和諧親密關系”的根源,也是一個孩子敢于說“不”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