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有關要求,省區市、市地州盟的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縣級地方黨政領導班子,應至少各配備1名女干部;中央、國家機關部委和地方各級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中女干部的數量應有所增加(要有一半以上的領導班子配備女干部);擔任地方各級黨政正職的女干部要有一定數量。
事實上,在中國,尤其是職場上,基本不存在性別歧視的問題。男女平等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規在內的全面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體系。全社會就業人員中,女性占比超過四成。而在公務員隊伍中,多數部門的女性占比高達60%多;在縣鄉基層,更是已然成了“女兒國”。
之所以公務員中女性比例高,而身居高位、位高權重的女性比例卻很低,是因為,女性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心理動機和個性特征,限制了女性的才干增長、能力提升、素質提高,進而制約了其職場發展、仕途進步。
對于絕大多數女性而言,其職業專注度非常低,她們的時間與精力,分散在愛情、親情、友情和個人愛好、生活娛樂等多元領域和方面,而情愿分配在職業上的比例比較有限。她們對職場乏有野心,不喜歡競爭和挑戰。也就是說,多數女性屬于親和動機,更愿樂享和諧融洽的工作與生活環境,窮盡力氣和手段博上位的內驅力較低。
這與男性專注聚焦目標、注重個人成長提升、追求職場成功,形成鮮明對比。男性的心理傾向通常是,一切為我所用,我要征服世界。大多數的男性,都是權力動機和成就動機者。
男女心理機制的不同、行為選擇的各異,決定了他們各自在職業投入上的巨大差異,因而,男女工作能力水平的差距之形成、存在和不斷發展,進而越拉越大,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客觀的。換言之,在職場上,女性,通常情況下,由于自我提升不夠,能力才干上確實不如男性。
極少數走上巔峰的成功女性,只是因為打破了自身與生俱來的局限,她們像男人一樣專注事業,從而獲得了超越男性的地位和權力。
但這些女性的另一面,則是要么終身不嫁、孤獨終老,像前副總理吳儀;要么與家人的關系緊張冷漠,夫妻不睦、親子疏離,像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要么有任勞任怨、大力支持她的家庭和配偶。工作與生活協調得當的成功女性的丈夫,普遍特點是性格溫順、清心寡欲,對自己能干的妻子充滿了崇拜,接受妻子的撇家舍業,甘愿做綠葉襯托紅花。
基于職場上絕大多數的女不如男,那么頂層設計為體現所謂男女平等,硬性規定領導班子里必須確保女性比例的做法,是不是就顯失公平了呢?!
其一,并沒有人阻礙女性的職場發展,沒有人刻意為女性的職場發展設置障礙。大家公平競爭,誰有本事誰上。女性并非因為遭受歧視而不能進階,相反,女性不能上位,蓋因女性自我設障。
其二,采用強制性的方式讓一部分人避開競爭,不憑才德、實績而僅憑女性身份直接上位,是不是侵犯和剝奪了同等條件下更優秀者的權益與機會,造成機會不平等、結果不平等、職場際遇不公平。
其三,無才無能者上位,而且是治國理政的關鍵性領導崗位,無疑是以國家、社會和公眾的利益損害作為代價。見過很多思路清晰、堅毅大氣、勤政務實的優秀女領導干部;但與此同時,更見過不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花瓶”式女領導,她們往往就是因為恰好符合了“無知少女”的資格條件,便輕而易舉越過大多數人,似乎是天經地義般地被選拔上領導崗位。
但無法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在對工作的思考與謀劃、安排與部署中,很多女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思想深度、眼光視野、格局境界和知識面,相較于男性領導而言,的確相差懸殊,甚至判若云泥。
其實,就算再強行將女性推到領導崗位上,由于她們分散在家庭、子女、情感、美容、化妝上的注意力比男性多得多,使得她們無法像男性一樣專心致志于研究工作、思考提升,所以,相對同等條件的男性,她們實際上就是技不如人。
而組織一定要趕鴨子上架,將領導職位和重大責任交付不太稱職者,那么,這似乎就不是將崗位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平臺,而是當成了某種特殊福利待遇,而且是以損害公平正義為代價的福利待遇。
畢竟,女性不行,絕對不是因為職場和社會還存在性別歧視,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是抹煞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相關法律制度和社會文化輿論建設成果;而是女性的自我放棄和對人生的一種選擇。女性壽命普遍長于男性,不就是因為女性不那么一根筋、非要成功不可,而是選擇豐富多元的生活嘛。
放手讓男女在職場上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讓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不以性別為標準,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才是真正落實和體現男女平等,更是對人才、事業和百姓的高度負責,也是尊重女性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請放心,真正矢志取得職業成就的女性,絕對不會因為受制于性別,而窒礙難行、無法得償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