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的看法,專業術語稱之為“認知三聯”,其實就是我們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往往由小時候經歷塑造,為了適應環境又產生了中間信念和自動思維,這三者可統稱為“想法”。
舉個例子,比如不喜歡與人打交道,認知理論解釋為小時候的經歷導致這種人際關系,然后出現“與人打交道很麻煩”“萬事不求人”“只有不得已,才需要與人交往”等規則假設,自動思維則是“一個人自由自在才舒服”等想法。
認知療法為了處理心理問題,專門給出一個“認知模型”理論,即情境導致想法,又由想法導致身體、心理、行為各種適應不良反應。
比如對于社交恐懼癥的解釋,不是社交情境讓人害怕,而是對社交情境不合理想法,如擔心出丑、不接受出丑、不會說場面話、別人不可信等,使得自己不敢和人交往。實際交往中糟糕的體驗,又作為刺激強化不合理想法,導致惡性循環。
在這里,我們可以把情境理解為外因,把想法理解為內因,不是外因而是內因影響了情緒和行為反應。哲學說法,“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根本,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當然,也可用常識理解,如“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必須指出,認知理論解釋也是一種想法,不是事實本身,因此只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手段,不要作為真理對待,要批判性思考,只要有利于處理心理問題,有效即可。
例如,情境真的不如想法重要嗎?不見得!“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識時務者為俊杰”,“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
再比如,孟母為何三遷呢,就是為了給聰明的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畢竟依靠意志力抵抗環境不是最可靠的方式,也不是最有效方式。
因此,“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強調的是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并不是否定和無視環境情境作用。
心理學家進行的無數科學實驗,如斯坦福監獄實驗,從眾實驗,服從權威電擊實驗等,都證明情境對人影響實在太大了。
看過一篇北大講座文稿,談到對后現代主義解讀,后現代就是“解構”現代的過程,背景是工業化革命帶來科技發展,人們對“改造世界”信心滿滿,結果兩次世界大戰爆發,表現出人類殘暴本能一面,引來對于現代主義反思。
后現代主義有幾個標志,一是解構理想,認為沒有整體時間只有片段時間,也就沒有未來,同時事物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只有“互為文本關系”,其實就是相關性,理想不存在。二是解構責任,現代主義責任與自由聯系著,薩特說人生是悲劇,因為自由意味著責任,人既想要自由又不想擔責,因此總是痛苦,而后現代認為責任與能力有關,既然行為后果不是自己能力決定,也就不用負責。三是解構人和自然對立關系,四是解構人際主客體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五是重視不確定性。
以上說法也僅僅是說法,認知模式不在于對錯,對錯本身就是價值判斷,正如古希臘美諾悖論說的,“主觀無法認識客觀”,因此我們只要相信,任何理論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就是好理論,“好理論,能有效”,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