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讀書郎的家長們,孩子開始了寒假生活,同時伴隨的則可能是家長的焦慮。
這不,有位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家長朋友開始擔心了,說孩子成績單出來了,數(shù)學成績不到九十分,這可咋辦,要知道數(shù)學學不好,以后可是影響巨大的!
滿滿的愁緒啊!
作為旁觀者看的清楚,這是家長焦慮了,我們自然可以來上一番大道理,只是當事者感受到的會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就是家長要面對的生活壓力,也就是負面情緒感受,不是簡單改變一下想法就可以消除的。
記得當年孩子升入初中,原本還覺得能輕松面對,可是好景不長,就因為不接受孩子作業(yè)磨蹭,看電腦游戲,結果既沒有耐心協(xié)助孩子學習,又沒投入精力提供有效幫助,動輒指責發(fā)脾氣,發(fā)泄作為家長自己的情緒,根本不顧及孩子心理感受,實在汗顏至極。
想起來,正印證了王小波說過的那句話,“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自己沒有能力有效幫助孩子,才只會發(fā)泄無能為力的臭脾氣,值得家長深刻警醒。
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的焦慮只能反映出這是自己的問題,真的與孩子關系不大,論證很簡單,當我們對孩子預期降低時候,會感受輕松得多,不信可以試一試。
比如,找到周圍那些比自己孩子更糟糕的例子,想一想能接受不,這樣一比較當然會舒服些,雖然可能只是一瞬間。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貪婪就是如此。
作為過來人,不再忍受中小學孩子的折磨困擾了,也就不由得想用心理學理論來“啟發(fā)引導”。
我對焦慮的家長朋友說,你這樣難受有原因,實實在在感受,不能欺騙自己,誰不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呢,支持你的焦慮。
讓我們焦慮更加難受一些吧,就如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然后,做做深呼吸,來點純粹的負氧離子,想一個問題:這樣的焦慮需要持續(xù)多久才好?持續(xù)陷入焦慮能帶給我們什么好處?持續(xù)焦慮能解決存在問題嗎?
這時候有效解決問題要比發(fā)泄自己情緒更重要。
冷靜下來,就可以開始思考這個理念:我如此糾結孩子的糟糕未來,真的就是合理的嗎?
回答是這樣的,“我想到孩子數(shù)學不好,才三年級,肯定越來越跟不上,最后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我自己也光顧著工作沒管孩子,很自責,還有覺得自己教育孩子能力也很差,自責,事實一定是如此嗎?!”
這就是糟糕至極的不合理理念,也是讓我們焦慮萬分的根源。
換句話說,影響我們焦慮情緒的不是孩子數(shù)學成績不好,而是我們對于成績不好會導致災難化后果的想法,正是這個想法讓我們焦慮不安。
作為例證,我想請朋友想想孩子放假回家感受如何,孩子如何看待數(shù)學成績不夠好這個事情的,孩子和我們一樣焦慮難過嗎。
為此,建議是這樣的:
一是允許自己焦慮難受,體會這種對孩子學習的擔心感受,讓自己充分體驗情緒流淌。
二是允許自己檢視想法,看看自己感受來自什么愿望與欲望,用需求層次理論解釋自己情緒。
三是允許自己反駁不合理想法,數(shù)學沒考好多種原因,不能單一歸因,未來發(fā)展也是多種因素,不能最糟糕思維。
四是允許自己接受孩子普通,孩子今后怎么樣子,如果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這不是家長決定的,說到底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如果孩子不盡人意非常糟糕,這才是家長的責任與失職。問題在于,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一般而言我們的孩子也是這個樣子,為此接受孩子普通,避免孩子最差。
借鑒煩惱公式,即煩惱等于欲望與滿足欲望的行動之比,接受孩子的普通就是降低家長欲望,同時還要積極采取有效行動幫助解決問題,而不是無效無聊無用的抱怨指責。
五是允許自己能做點什么,來有效幫助孩子,同時緩解自己焦慮情緒,這些做法包括傾聽孩子看法,與孩子商量提高學習方法,與家人討論如何幫助孩子,還有,最關鍵的是保持親密和睦的家庭關系。
最要緊的就是,我們保持與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是幫助孩子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其他都是錦上添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