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期孩子比喻成“小王子”“小國王”“小老虎”,目的是承認孩子生理與心理成長的事實,緩解沖突不斷的親子關系,協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其實是個標簽,如同給孩子貼上叛逆標簽,把原本正常的心理發展簡化為反抗父母權威的逆反行為。
為此,正本清源,需要厘清處理青春期孩子問題的幾個原則。
一個是青春期孩子問題是心理發展正常現象。
我們說青春期孩子表現會顯得過分,也有不講理要求,讓父母又氣又惱,甚至惹得父母莫名其妙惹惱,對此就要從心理發展視角看待。
成年人心理發展相對平緩,孩子心理則是極速發展中,青春期孩子生理迅速成熟與心理尚不成熟導致孩子內心沖突,好比心里有刺總是想向外處理。
這個時候孩子表現出來有問題才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好比機器人沒有思想與情感,惟命是從,這是正常的,但是放在一個活生生人身上就是不正常的。
就如同一個人自稱無欲無求,你覺得可信嗎,就如同一個小孩子無論學校還是家里,總是學習不去玩耍,你覺得正常嗎。
二是青春期孩子問題是家庭關系問題。
孩子心理發展問題意味著成長中必然出現各種不適,簡明些說就是會不斷犯錯,起碼是違反父母或者社會要求。
這些我們“認為”的犯錯與問題,達到一定程度就要處理,否則會難受至極,搞得雞犬不寧。
該處理誰呢,或者說把誰作為改變對象呢?
顯然不能處理孩子,因為孩子處理心理發展中,犯錯是必然的,何況很多時候未必是錯誤。
處理家長就合適嗎,也不能,家長都是希望孩子好的,辛辛苦苦為了家庭付出,不公平。
那么怪罪學校、社會嗎,當然也是無用的,因為別人的孩子沒問題啊,社會規范也是必須有的,這是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為此,心理學家提出來,唯一可以入手處理的就是家庭關系。
不是父母或者孩子出了問題,而是親子之間關系出了問題,關系就是人際互動,動機都是好的,互動言行不合適罷了。
三是構建良好互動關系要具體與耐心。
關系互動良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涉及個體的心理主觀感受。
比如父母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已經做得不錯了,付出了好多,對得住孩子了,問題是孩子的感受會大相徑庭,根本不接受父母的付出。
給的再多,不如懂我。
因此關系互動具體化,就是要讓父母與孩子感受到對方的良好動機初衷。
做個測試很簡單,問問家長你愛孩子嗎,肯定回答后繼續問這一周為孩子做了什么,能夠回答上來的話,反過來一問可能回答就難了:“你覺得孩子愛你嗎?”“如果是的話,舉出五個具體例子來?”
只要能回答上來這些問題,親子關系自然不會太差,否則就要按照這個目標去促進關系提升。
至于關系互動的具體方法,認知上平等相待,人格尊重,想想“小國王”“小獅子”的故事;技術上,非暴力溝通,積極關注,解釋行為共情技術,說不通寫得通,等等,太多了。
耐心則是指出關系處理不是一瞬間事情,尤其家庭關系原本不順暢時候,好轉是個很大挑戰,誰在痛苦區誰改變,假設父母想去改變的話,要從自己做起,保持足夠愛心耐心,不求多好,但求別再繼續糟糕下去。
很多時候,可接受的底線思維是至關重要的。做不到最好不要緊,起碼別太糟糕,不要更加嚴重就是改變。
良好關系處理,不僅僅適用于家庭問題,當然也是生活與社會問題的解決途徑,可以說,這么多的心理學文章,個人每天涂鴉文字,其實就是為了調整關系,為了在關系中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