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學點心理知識目的不是學知識,知識不值錢,要學習的是心理體驗,通過結合自己體會,牢記一個心理理念,“不要試圖改變別人”。
當然現在很多人已經意識到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是畢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受重視,唯獨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事實上,在心理學視野下,很多生理疾病正是心理問題軀體化的結果,比如乳腺癌。
當我們重視心理健康時,會發現一種不易覺察的“心理不健康”現象:即總是試圖改變別人。春節勸酒,一醉方休才好。春節急著催婚,唯恐娶不到嫁不出。春節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春節聚在一起,說長道短,總覺得人家做事不夠好。有些人為何喜歡吵架,就是總想改變別人,認為人家說的不對,試圖把自己正確的看法給別人。老父親愛看電視愛評論國際大事,有幾次我聽了忍不住爭論,互不服氣,突然想到這是試圖改變別人啊。有句話說“想改變自己的是神,想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我們不是神但要努力保持改變自己的覺察。
心理學視野下,要想改變別人當然是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直接改變別人,要通過首先改變自己來改變關系,一旦關系改變也就能夠改變別人,這就是心理的方式改變別人。比如師生關系中,如果老師不再把自己作為老師身份,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就是朋友關系,因此有說法“良師益友”。家庭也是如此,面對孩子你把自己角色總是定為家長,就無法形成朋友關系。
愛因斯坦有句話,“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一定是無效的。”當我們不去改變固執的想法,不去覺察扮演的角色身份,就陷入思維定勢,導致面對問題一根筋的線性思維,單一因果邏輯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導致處理問題無效,卻又難以覺察根源,因此才有必要通過心理學習來一次次體驗,慢慢試著改變。
臨商大廈食堂是個單獨三層樓,有個南門直接通向二樓。夏天有次午飯后,我在通道南門蔭涼處溜達,看到一個工人模樣的人吃飯回來,想推門進去,可是無法推開。原來這要用門禁卡,忘記帶,他又沒有聯系別人方式。我讓他找保安解決,不聽,一直在那里反復推門,徒勞無功試著打開。這非常類似我們思維定勢情形,比如屋子里人出來,知道門打不開,還是一個勁撞門,有人會開窗子出去。我們拿著一瓶水打不開,就反復擰瓶蓋,有人可能鉆開,可能把瓶子敲開上面,反正喝到水就可以。開紅酒時候找不到起子,拔不出來木塞子,可以把木塞子推進去。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求異思維,或者說打破僵硬的固化思維。因為固執思維導致心理不健康狀態,求異思維才是心理健康出路。
去年八月十五帶著老父親回農村老家,路上看到拖拉機拉著一車建筑輕質砌塊,滿滿一大車,父親說這得多重啊,拉得太多了,我知道這只是體積大重量輕,就反駁說不重的,父親說在他農村生活一輩子,紅磚泥磚頭見得多了,這個磚頭個頭這么大更重的,就這樣我們交流無效的,于是趕緊說對對,小磚頭都那么重,這個更沉更重,怪不得壓得拖拉機跑不動。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也是這個意思,你贏得了道理卻輸了關系,就是固執思維的表現。主動結束吵架,主動停下爭論的一方,才是聰明的,或者說心理相對更健康,因為家庭追求的和諧關系,有效做法要比堅持所謂正確重要,“強者才示弱”,這時候“有效比正確更重要”。
當然這是就心理而言的,技術業務工作中要講規則,講道理,講正確,正確第一位。比如造價咨詢就是如此,三級復核就是為了發現別人錯誤,及時改正,不可以與心理咨詢混為一談。
總之,學點心理知識目的不是學知識,知識不值錢,要學習的是心理體驗,通過結合自己體會,牢記一個心理理念,“不要試圖改變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