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管理方式建立在接受壓力前提下,思考底線思維,重構認知模式,堅持意志行動,在認知行為體驗中調適壓力,讓自己保持在適當壓力之下,創造有意義的生活。
壓力是個體以及情境互相作用的結果,壓力源基礎上會呈現各種壓力反應,認識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壓力管理。那么,從有效和可操作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提供什么對策建議呢。
首先要從壓力情欲本質從發,具備底線思維意識。既然壓力是欲望的語言,是需要沒有滿足的表達,叔本華說過,人乃欲望本身,去掉欲望也就沒有自我存在,因此一個人不能沒有欲望也就不能沒有壓力。也即是說,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開篇說道:生活困難重重。為此,承認壓力的存在是管理壓力的必需,只有接受才是改變的開始。
如果可以接受壓力存在是必然的這一前提,我們就可以應對壓力了,第一個應對思維就是底線思維,先找到最差可能情形,試著去理解和接受它。前面說到溝通高考前壓力山大的朋友一家人時,我就拋出這個問題,“假設高考不理想,最后只能就讀專科能接受嗎”,這個問題看似尖銳直接不留情面,其實就是要激起這一家人的底線思維意識,把不敢想象的最差情形暴露在陽光下,一旦敢于面對直視最差,接下來也就只會向著最好前行。
這個推理并不難,在我工作之初最困難時候,在農村生活的父親就給了這個類似啟示,他說人在低谷時候如同處在大鍋鍋底,不論你朝那個方向走都是向上的。這其實就是底線思維,認識到底線所在,也就敢于繼續嘗試。這如同我愛說的一句話,“學會了剎車也就學會了開車”,剎車思維也就是一個底線思維。
其次從壓力主觀建構特點出發,重構認知思維意識。既然我們的壓力是主觀建構起來的,就可以進行解構乃至重構,這就是認知思維的特點。壓力出現后的應對策略有兩種模式,一個是被動防御,一個是主動應對,前者類似把頭埋進砂礫的鴕鳥,暫時獲得即時滿足,好像習慣發脾氣的人一時解氣,可是無助于解決問題。事實上感受嚴重壓力時候,更多是防御機制作用,而后者才是更加明智做法,主動面對問題的存在,就如同底線思維一樣,承認壓力存在來促進思考。
主動應對策略又分作兩種,壓力的出現首先會是心理上的不舒服,也即是情緒不適,而后還要處理壓力源。比如接受一項挑戰性工作任務,時間緊任務重,面臨的是情緒和問題雙重壓力,即“以情緒處理為中心”還是“以問題處理為中心”。事實上比較可行的方式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比如有朋友家的孩子在讀高中,突然因為談戀愛、選專業、懟老師等問題不上學了,待在家里把家長急壞了,更加悲催的是家長采取暴力方式怒斥孩子,甚至大吵大鬧,親子關系降至冰點,我給的建議就是先把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焦慮指數降下來,親子關系好轉起來,再處理孩子上學這個問題。
處理壓力時候就要遵從認知重構思維,具體可以參考兩點,一是積極思維模式,即外歸因、具體歸因、暫時歸因,比如孩子突然不上學這個事情,可以歸因為學校環境變化、孩子遇到具體困難和暫時性退縮,先穩定情緒再深入溝通處理,二是認知變化,遵從“確定性和控制性”原則,我們壓力更多是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控制性不足,從而要把問題解決步驟化、具體化,增強不確定性下的確定性和控制感。
三是針對壓力的社會互動特點,保持行動思維意識。壓力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也要在互動中緩解,具體方式就是有效行動起來。許又新教授說過一個煩惱公式,煩惱是一個除數,分子是欲望,分母是滿足欲望的行動,降低煩惱可以減少欲望,也可以增加滿足欲望的行動,這告訴我們對于壓力來說,如果欲望無法消除就可以增加行動力。
比較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記錄陽光日記,這個記錄過程可以有效緩解情緒感受,增加問題解決的多種可能性。日記可長可短,內容要保持積極陽光正向,記錄視角確保“閃光點、差異點、動情點”,用作關系互動中的壓力緩解,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還有就是堅持做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且保持三個月以上,比如每天一張微笑自拍,每天對著花朵一張拍照,每天記下有趣的一個笑話或者對話或者句子,每天抄寫一首詩歌等等,這個活動其實就是意志力訓練,在持續行動中產生價值和意義感受。
壓力管理方式建立在接受壓力前提下,思考底線思維,重構認知模式,堅持意志行動,在認知行為體驗中調適壓力,讓自己保持在適當壓力之下,創造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