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解釋需要建立在心理主觀體驗特點上,這個體驗很多時候是因果思維固化,表現為單一歸因錯誤,如我今天難受明天一定更加難受,我這么努力結果一定很好,我作為學生必須好好學習不能貪玩,我應該成為不比別人差的人。事實上,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接受各種可能才是合理化信念。
一般來說,心理咨詢的實際操作可以分作五步:明確問題、商定目標、心動教育、行動引導、家庭作業。針對個案實例,對于認知行為療法談一點感受。
假設有人來咨詢,問題是心情不好時就感覺自己長得難看,已經排除器質性問題,也進行了神經癥性問題處理,這個問題單純用認知行為療法處理。
首先咨詢目標是否需要明確商量,現在基本按照套路來做,笨辦法直接說明白,雙方來個協商約定,好處是清晰直接,不好處在于刻板。這個需要靈活性,對于求助者直接說明的情緒問題,或者認知問題,或者雙方默認的視作目標,當然直接處理即可,這些要在實踐中領會。甚至某些來訪者無法轉變為求助者,當然也就無法確定咨詢目標,能夠聊下來進行支持咨詢就可以。
心動教育這是關鍵一步,也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體現。之前主要是說問題,定目標,咨詢師和求助者彼此試探中,診斷中,掂量中,在初步印象管理基礎上,到底咨訪關系如何,很大程度要看心動教育這個環節。
作為咨詢師,假設采用合理情緒療法來處理,初次使用當然可以告訴求助者,使用這個療法,并簡單介紹一下。但是正如我們知道的,以為說明白“影響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釋”這句話,就以為萬事大吉,自然是好笑的事情,這時候需要反復的舉例子,繞彎子,推太極,有耐心,慢慢引導理解。
用推太極這個比喻是恰當的,認知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出現反復也不稀奇。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假設僅僅使用了不合理理念的絕對化錯誤理念,看看如何展開心動教育。
先解釋心理現象的主觀體驗和客觀反映特點,比如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太陽光的反射,看到的月亮陰晴圓缺不同,事實上一直在天空,可以想象月亮有嫦娥玉兔,也可以把月亮視作嬋娟一直陪伴,物理的月亮不同于心理的月亮。
用求助者例子分析說明絕對化信念的不合理,這里要用生活事例通俗說明,越是簡單越好接受。如現在你考試成績優異,吃過的苦還會覺得苦嗎?
最后可以舉例示范說明五步驟處理絕對化理念方式。比如“心情不好明天體重“一定”會下降”,可以分析如下:
事件a是心情不好,
情緒c是糟糕感受,
信念b是心情不好明天體重“一定”會下降。
駁斥d:1,我必須要求自己每天心情都好嘛?心情變化是否才是正常的呢?
2,體重變化和心情變化保持線性關系嗎?
3,心情不好就一定體重會變化嗎?變化有兩個方向,一定會變差嗎?
4,如果心情變化是每人都有的正常現象,我把它和體重變化視為因果關系,這種絕對化想法真是太不合理了。
新觀念e:
1,我不能要求每天心情不變化,如同每天溫度風向不能變化一樣。變化才是正常的。
2,體重和心情最多有相關性,但是保持線性因果關系是不合理想法。
3,即時心情不好,體重也未必變化,且體重更多與飲食鍛煉有關系,變化有好有不好,都要接受。
4,每個人心情都是變化的,不過別人不說出來罷了。
完成心動教育后,就要結合實際進行行動引導,不合理理念會反復出現,一次性理解容易,但是生活中常常忘記,這需要及時行動檢視自己想法,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會改變痛苦情緒和想法。
最后布置家庭作業,比如每天記下自己一個不合理理念,按照a-e模式進行自我分析,提交反饋,堅持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如何。
認知解釋需要建立在心理主觀體驗特點上,這個體驗很多時候是因果思維固化,表現為單一歸因錯誤,如我今天難受明天一定更加難受,我這么努力結果一定很好,我作為學生必須好好學習不能貪玩,我應該成為不比別人差的人。事實上,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接受各種可能才是合理化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