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我們中國人一向講究“嚴父慈母”,這也符合一般以來的“男主外女主內”傳統。
當然,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現如今夫妻倆誰主內誰主外,已經不再那么明顯,更多要看各自合適的能力。
但是,就幼年孩子的家庭教育而言,從心理學上說,對于父母職責分工還是有一定要求的。
3歲前的嬰兒時期,對孩子來說,起作用最大的是媽媽。嬰兒從媽媽肚子出來后,生理上的鏈接繼續維持著,還要依賴媽媽的乳汁生活,接觸安慰也是嬰兒需要的,這種親密關系使得孩子離不開媽媽。
那么,我們不僅要問,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的位置在哪里呢,爸爸如何發揮自己特有作用呢?
弗洛姆說,“愛是一門藝術嗎?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
在嬰兒三歲之前,對于孩子來說,媽媽的作用大于爸爸。可是,并不是說,爸爸作用可有可無,事實上,爸爸的作用當然不可替代。
因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媽媽、爸爸和嬰兒共同組成了這個家。
照顧嬰兒不是容易事情,媽媽對嬰兒關愛付出很多,包括體力、精力、時間以及心理上的愛和堅強。這時候,也是孩子媽媽最需要孩子爸爸支持的時候。
換句話說,媽媽愛嬰兒,爸爸愛媽媽。
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
作為丈夫,對于妻子的愛,就是要體現在家庭生活小事中,理解支持,愛護尊重,體諒妻子養育孩子的辛苦。
要知道對于妻子的愛,就是對于自己孩子的愛。理由很簡單,只有心理健康乃至感到幸福的媽媽,才會對孩子做到充分的呵護。
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此,隨著孩子長大,幸福的家庭關系其實也是這個模式。
我一直以來有個認知,家庭和諧乃至幸福,起到決定作用的一定是家庭女主人,是妻子不是丈夫,是母親不是父親,是女人不是男人。
因為家庭過日子是瑣碎細致的事情,人情往來,大家庭互動,情感體會,觀察提醒,女人更勝一籌,也必然離不開女人。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幸福的家庭都因為有好妻子、好母親,如此而已。
在我的家里,兒子顯然很認同我這個理念。
因為這不是聽我講道理,而是來自他對于媽媽的感受,比如遇到事情不著急,總可以體諒不容易,家庭教育上比較寬容,尊重孩子感受,幫助化解父子矛盾,自帶一流心理咨詢師能力。
當我與兒子談論這樣的話題時候,其實也是讓兒子體會到尊重、愛護、理解、感謝,以后就會如此這樣對待他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說,嬰兒階段爸爸的作用是間接的,那么到了幼兒階段,這時候爸爸教育孩子的作用就是直接的,不可代替的。
首先,爸爸愛孩子就是要在媽媽和孩子之間,增加額外的親密關系,讓母子關系變得稍微淡些,俗話說就是“摻沙子”。
這是爸爸愛孩子的作用之一,目的除了增加孩子社會關系,還是要維持家庭中最基礎的夫妻關系,讓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關系保持在合適水平,以便為孩子成長必然要出現的分離奠定基礎。
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指出,“依戀的發展有兩種可能,一是獨立自主精神的發展,一是轉變為對父母的依賴。依賴是一種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點,神經癥病人的很多苦惱、困難和心理沖突的根源就是依賴。”
其次,爸爸的作用就是引導培養孩子優秀品質,以便適應社會需要,包括勇敢、擔責、尊重、熱愛、意志等等。
幼兒時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階段。
重視自我意識發展,是因為“由于自我概念的發展,個體逐漸脫離對成人的依賴,表現為主動和獨立的特點,強調自我的價值與自我理想。特別重要的是發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兩個主要因素。”
這時候爸爸陪伴孩子就非常關鍵了,可是現實困難在于,陪伴不僅僅是身體“陪”,還要是心理“伴”, 陪伴要有可操作性,需要高質量,需要技術。
大量教育事實證明,對于嬰幼兒來說,親子陪伴閱讀等是最好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