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涂鴉了好多文字來說明心理上的對錯觀,從“我是對的”到“我是錯的”,試圖用示弱心理技術來解決心理困惑和人際互動難題。
那么今天再從辯證思維角度,來看這個心理對錯觀。
當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可以做到主動示弱,主動認領錯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在使用辯證思維處理事情。
因為說“我是錯的”同時,也是在說“我是對的”,因為心理上“強者示弱”“弱者逞強”。
禪宗有個看山看水三層次故事,先是看山是山,然后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還是山。
由此借喻為很多修通故事,比如有人問得道高人,得道之前做啥?回答吃飯睡覺;又問得道之后做啥,回答吃飯睡覺。
就如同,有個得道小和尚回答,以前是砍柴做飯,現在還是砍柴做飯,但是感受截然不同。
這是很玄乎的事情嗎?是的!真是如此嘛?又顯然不是,因為我們也會有此體會。
當我們偶爾體會一次是可能的,可是真的爛熟于胸,化作一雙慧眼,需要的就是辯證思維訓練。
辯證思維是建立在抽象思維基礎之上的。
抽象思維認為非黑即白,黑白分明,一分為二。“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辯證思維認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非黑非白,又黑又白。這個說法,類似道家的陰陽魚,太極圖,又類似禪宗的不二之法。
用文學的語言這樣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用政治語言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因此,更確切的說,辯證思維是一體為二(不是一分為二)看問題,或者說是一分為三看事情,是站在發展變化角度看事情。比如塞翁失馬,“好事能變壞事,壞事也能變好事”。
記住這不是玩文字游戲,是辯證思維達到一定高度的體現。
由此理解心理上的對錯觀和強弱觀,當我示弱時候恰恰說明我的心理強大,當我認領錯時候恰恰說明我是對的!
如何把辯證思維具體應用到心理生活中呢?
技術很簡單,那就是上面說過的,主動示弱,率先領錯。但不簡單的是,要判斷出到底何時示弱,何時領錯!
我認為,答案來自偉人說過這句經典話語,“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換做心理思維語言,大概意思是骨子里人人自戀,我是強的對的,你也是強的對的。但是具體交往應對中,“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尤其對方蠻不講理或者說不明白時候,堅決自知為“我是弱的錯的”,把表面的自戀感自信感讓渡給對方。
再舉個非常貼切的例子。
抗美援朝時候,當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朝鮮時候,偉人說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由此證實那句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但是,真的入朝作戰時候,堅決秘密出兵,出其不意,戰而勝之,達到以弱勝強目的,這又是承認敵人是真老虎的應對策略。
總結一下,辯證思維的心理對錯,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辯證觀:強者示弱、對者領錯。還有一個是發展觀:對的會變錯,領錯會變對。
這里心理辯證法的最大意義,不在于追求表面對錯,而在于建立心理關系,實現真正目的。所謂不忘初衷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