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闕。
膀胱中級腎京門, 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胃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十二腹募穴的解釋
腹募穴:墓穴在胸腹,所以概稱為“腹募”。募有“募結”、“募原”之意,謂經氣結聚于此。十二臟腑各有一個募穴,它的名稱、部位均屬于循經在胸腹的諸經脈中,位置是以臟腑的位置而定的。凡在任脈經上的都是單穴,在其他經上的都是雙穴。它既是臟腑經絡之氣匯集所在,又是臟腑生理功能的關鍵部位,所以也是特要穴之一。
《難經本義》上說:“陰陽經脈,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指出經脈、臟腑、背俞、腹募都互相通應。因此,內臟有病時也可以在募穴上進行診斷和治療,單用募穴或募、俞同用。也有五臟有病,取背俞穴,這叫“陰病引陽”;六腑有病,取腹募穴,這叫“陽病引陰”的配穴方法。例如肺臟有病,可取背部肺的俞穴—肺俞。胃腑病變,可取腹部胃的募穴—中脘。因為俞穴和募穴是陰陽關系,募穴在前面屬陰,俞穴在背后屬陽,精氣在背部屬陽,經氣是自陰走向陽,由陽走向陰,互相交通巡行的。
在利用募穴診斷時,要診募而查俞,診俞而查募,俞募互參。這對診斷來說是很重要的。日本醫家很重視腹診,幾乎沒診必按腹,有“診病必須候腹”之說。
臨床上也常見腹部胃的募穴中脘有壓痛時,往往背部的胃俞也有壓痛或變異的現象。其他如肝俞與肝募、心俞與心募等,均有互相對照診察之必要。此外還要注意募穴和經脈其他特要穴的關系。常見肺的募穴中府壓痛時,在肺經的絡穴也會出現反應;心的募穴巨闕有壓痛時,往往在心經的原穴神門上會有異常現象。因此,在診斷時要全面診斷,互相合參,才能得出全面的診斷。
大腸:天樞
1、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緩解治療腹脹、腸鳴、繞臍痛、泄瀉、急性胃腸炎、小兒腹瀉、痢疾、便秘、膽囊炎、肝炎、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
2、緩解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3、緩解治療腎炎等。
肺:中府
1、消化系統疾病:腹脹、消化不良、水腫、肺脹滿等;
2、呼吸系統疾病:咳嗽、肺結核、氣喘、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止咳平喘等;
3、其他:提高興欲、豐胸、治療高血壓、胸痛、肩背痛等;
按摩中府穴的功效:通經活絡、疏散風熱、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等。
小腸:關元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于此穴。腎虛而腰酸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并發癥,需配合足三里、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后尿排順。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剌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癥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心:巨闕
1、緩解治療打嗝、胸痛、心痛、心煩、驚悸、胸滿氣短、咳逆上氣、腹脹暴痛、嘔吐、呃逆、吞酸、黃疸、泄利等;
2、緩解治療失眠多夢、健忘、癲狂、癇證等;
3、緩解治療口腔潰瘍、面色蒼白、膚色異常、粉刺等。
膀胱:中級
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泄,遺精,白濁,疝氣偏墜,積聚疼痛,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痛經,帶下,崩漏,陰挺,產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腫。
腎:京門
京門穴位配伍:京門穴配命門穴、身柱穴、筋縮穴緩解治療脊強脊痛。;
京門穴配三陰交穴、腎俞穴具有補腎壯腰的作用,主治腎虛腰痛;
京門穴配行間穴緩解治療腰痛不可久立仰俯;
京門穴配支溝穴、天樞穴、中脘穴具有寬腸通腑氣的作用,主治腹脹。
膽:日月
日月穴位配伍:日月穴配腕骨、膽俞穴緩解治療黃疸;
日月穴配期門穴、陽陵泉穴緩解治療膽石癥;
日月穴配支溝穴、丘墟穴治療脅脹痛;
日月穴配中脘穴、內關穴治療嘔吐、納呆;
日月穴配膽俞穴緩解治療膽虛。
肝:期門
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泄瀉,饑不欲食,胸中熱,喘咳,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配大敦穴治疝氣;
配肝俞穴、公孫穴、中脘穴、太沖穴、內關穴治肝膽疾患、膽囊炎、膽結石及肝氣郁結之脅痛、食少、乳少、胃痛、嘔吐、呃逆、食不化、泄瀉等。
脾:章門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嘔吐,神疲肢倦,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積,腰脊痛。
配足三里穴治蕁麻疹、組織胺過敏癥;
配天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脹、痞塊、脅痛、泄瀉、消瘦;
配腎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門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陽谷穴、氣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腎炎。
胃:中脘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后血暈。
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
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
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
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
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三焦:石門
緩解治療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氣淋、血淋、產后惡露不止等。
配歸來穴,主治疝氣,月經不調;
配商丘穴,主治少腹堅痛,下引陰中;
配氣海穴,主治下元虧損,崩中漏下。
配陰陵泉穴、關元穴、陰交穴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
配腎俞穴、三陰交穴治遺尿;
配關元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脹泄瀉、繞臍痛;
配大敦穴、歸來穴治疝氣;配三陰交穴、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特別注意:孕婦慎用
心包:膻中
1、舒緩胸悶、咳喘、吐逆,心悸、氣喘、氣短、咳唾膿血、肺癰、提高性功能等
2、治療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難、過胖、過瘦、呃逆、缺乳癥等
3、治療產婦少乳、乳腺炎、噎嗝、收縮等
十二腹募穴的臨床應用
1、凡臟腑有病均可取本臟腑的募穴進行治療;因其對陽病有效,六腑之病可取募穴。
2、可以用相應的俞、募穴前后呼應,同時施治。
3、診斷內臟疾患,可以在募穴上找壓痛點,也可以結合按腹,候背,循經和其他要穴結合起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