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報道:今年一季度,西安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6%,但今年上半年,西安經濟增速卻降至7%,下滑了1.6個百分點,如果單看二季度,增速下滑幅度則更大。原因何在?就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二季度“跳水”:一季度,西安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5.9%,比上年同期提高12.4個百分點;而上半年,這一數據同比下降1.1%。
西安崛起憑借硬實力
西安是近年來頗為引人矚目的網紅城市,其他網紅城市還有諸如成都、重慶、杭州、深圳等。
西安的崛起確實有憑借硬實力的一方面:比如西安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這在全國也是位居前列的。2017年西安全市GDP超過7000億元大關,達到了7469億元,僅次于重慶和成都,高居西部地區第三位。
2018年,西安全市生產總值8349.86億元,位列全國第15名。
西安的前進速度是驚人的,西安的成績有目共睹,不過,房地產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安“搶人”之兇猛一度傳為笑談,有段子說:“搶人”最兇的時候,只要去西安火車站,就會有人問“要不要落戶西安”。這當然是段子,不過背后確實折射出西安“搶人”力度之大。
作為“搶人”大戰的網紅城市西安,在2018年取得凈流入38.7萬人,全國第三名的優秀成績后。于2019年2月發布《關于進一步放寬西安部分戶籍準入條件的通知》,繼續“搶人”。
作為“搶人”的紅利之一,就是西安房價的飆漲,今年1月份,西安土地成交排名全國第四,環比上漲39.9%,成交總價為151億,其中大明宮地塊溢價率達到了42.67%。
數據顯示,西安新房環比數據已經是連續第38個月上升,西安地區5月新房均價是15643元/平,環比上漲了10%,較4月每平方米上漲了1430元。從2016年3月直到2019年5月,只有2017年8月到2018年2月處于回落狀態,之后一直是上升的。
西安剛需人群對于房價的漲幅之大頗有怨言,甚至有自稱房地產從業人員的人士在某官方網站對此提出意見,認為西安的房價上漲是由于三點原因:
1、降庫存后,西安很多項目開發時間長了,2016年底庫存量下降了。
2、引進人才計劃一年內引進幾十萬普通大學生推高房價呢。
3、就是全國性的投資、投機客戶又來西安了。
對此,西安市房管局做出了回應:為防止各種投機性購房行為,自2016年底以來,我市連續出臺了多項措施,實施了限售、限購、限貸等政策,嚴厲打擊投機炒房行為。
西安消費增速放緩
西安房價持續飆漲,導致街頭巷尾人人熱議買房,大批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消費增速開始放緩:
2018年,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658.72億元,同比增長9.6%。但是到了2019年上半年,西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0.44億元,同比增長5.9%,回落態勢明顯。
西安繼續“搶人”并保持房地產熱度的客觀條件已經變化,即使有效果,效果也不明顯,西安需要面對現實,逐步放棄依靠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指數,繼續在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方面發力。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投資和消費增速都低于全國、全省,具體而言,西安市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了17.1%,得益于地鐵、地下綜合管廊、市政道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支撐。
從投資的產業領域看,一產投資下降31.7%,二產投資增長6.4%,三產投資增長2.0%。第二產業投資、工業投資增長略好于全省水平,但與去年全年28%以上的增速相比,已出現大幅回落。
西安在靠房地產拉升數據之后,還是要回歸最直接的產業博弈之戰,西安的人才儲備、產業結構、投資結構都不足以支撐它持續的網紅光芒,作為一個二線城市,它的GDP總量還排在佛山后面,與成都、重慶也差距巨大。
西安因為旅游資源,因為影視劇效應(近期的《長安十二時辰》)確實獲得了巨量曝光,這種曝光如何投射到整體實力的提升上,還需要巨大的努力。
有西安人抱怨“交通出行、服務意識、社會素質、社會制度、教育醫療、就業崗位這些才是衡量一個城市真正幸福感指數!為什么西安人都在膨脹,那是因為這些都是拆一代或者是拆二代,所以手上有錢,還有就是眼界也不夠,所以就盲目自大!一個城市的自信不光有文化,而是一個綜合的指標,才是真正的有底氣!”
個中固然不乏偏激之語,但也有值得深思和改進的地方。
媒體披露:從房地產依賴度即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城市GDP的比重來看,2017年,西安以31.2%的房地產依賴度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二,2018年西安沒有發布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數據。
什么是真正的網紅城市?
在房地產深度調整的同時,在經濟形勢復雜的當下,“房住不炒”的不斷重申,其實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城市的數據發生變化。
《第一財經》的報道顯示:中西部城市的房地產依賴度相對比較高。其中,房地產依賴度超過30%的城市除了西安還有鄭州。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鄭州全市累計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258.4億元,當年鄭州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0143.32億元,其房地產依賴度為32.12%。
房地產依賴度超過20%的城市有西寧、蘭州、烏魯木齊、重慶,分別是22.72%、21.46%、20.12%和20.86%。中部的武漢、合肥也接近20%,分別是18.72%和19.52%。
武漢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武漢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1位,排位與上年同期持平,比1~5月提高2位,總量比第2名杭州多46.64億元。
前述城市名單中,西安、鄭州、重慶、武漢都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它們無一不是“強省會戰略”的獲益者,即全省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優先省會,主要向省會集中,但是由此帶來的就是省內三四線城市的人口持續流出,以及產業繼續下滑,房地產價值持續下跌,套牢一代人。
我們已經走到了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發展的末端時光或者說下半場,如何逐漸消弭房地產的價格波動給各個城市帶來的產業、資源、人口的非常態流動,其實是一個重大挑戰和命題。
如果類似西安、武漢、鄭州這樣的城市都不能靠有垂直優勢的工業、科技領域來參與市場競爭,而是過多依靠基建、房地產投資來拉動經濟,那么試問:如果某一天再無地鐵可修,再無高速路可建,再也不能靠學位捆綁房子來搞饑餓銷售,這些城市的經濟將如何保持目前的增速?如何解決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的問題?這可是涉及社會穩定的大問題,因為人口還在持續不斷涌入這些省會城市。
誠然,西安、武漢、鄭州都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城市。
以上半年的數據來看:
西安的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17.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增長14.1%,快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個百分點。
在我國16座萬億級GDP城市中,武漢上半年增速排到了第三,僅次于成都和長沙。光谷上半年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8.6%,比武漢市預期目標高出14.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519.68億元,同比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4%;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7%。
鄭州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42%,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19.6%,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創新投入不斷增加。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53.4%,比一季度提高23個百分點。
但是房地產拉動經濟是這些城市的另一面,高新技術產業帶來的稅收、就業還不夠多,這些城市應該繼續治療自己的“房地產依賴癥”,最好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治療之后能徹底治愈。
治愈的積極效應就是房地產真正回歸剛需時代,金融系統的風險大幅度降低,實業得到更多的重視,技術研發得到更多資金和人力的投入。
房地產的瘋狂發展不能助推大國崛起,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所以我們看到了決策者的堅決態度和金融機構的去杠桿。
真正的網紅城市是一個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城市,除此之外的虛名與營銷其實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