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別人是一種教養,不被別人欺負是一種氣場
從某種層面來說,是對的!“誰罵你,你就罵他。誰打你,你就打回去”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
而且被人打了,小孩去還手也是極度正常的反應。成人在世界中不也有正當防衛的條款么?
故事一:
有次去公園,我家糖糖拿著玩具在廣場上玩著。一個男孩看到我家糖寶手上的玩具,沖過來就打了糖寶一巴掌,并把玩具奪了過去。糖寶沒有哭,楞了一下,很堅決地打了那個男孩手臂,拿回了玩具。并下意識地竄到我的身邊,而那男孩卻攤在地上撒潑打滾,哭聲滿天,說:“妹妹打我”。男孩媽媽見到,一個惡狠狠的眼神瞥了過來說:“你得讓你女兒道歉”。我說:”是你兒子一開始從我女兒手上搶東西,并先動手打人!“我說:“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打人的手痕!”最后:“如果你兒子先道歉,我也可以讓我兒女道歉!”我原本以為她能聽進去,讓他兒子道歉的。沒想到她冷了我一眼,牽著兒子就走了!
故事二:
我小的時候,我爸媽教育我們說:“遇到事情,先禮后兵,禮在前兵在后。”
就是遇到事情的時候,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我不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但如果通過友好交涉能解決掉的問題,先吃那么一點虧,也可以接受。但還有句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種情況下,必須誰打你,你就打回去,不能讓人覺得自己好欺負。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基本上從小到大,也沒受過別人的欺負,人緣都還不錯。我印象中記得很深刻的一件事,分享給大家。
我上初二的時候,我們教室在一樓,三樓是初一的學生,那個班有一幫男生經常往樓下吐口水吐痰,并以吐到別人身上為樂趣。有一次,我經過的時候,吐到我身上了,我直接就沖上三樓,去問他們誰吐的,當時就我和我朋友兩個女孩子,面對十多個男孩子。他們沒人說話,我說要么今天你自己站出來承認,要么你們這一幫人都直接去校長那承認。別說報復的事,你們人多,我也可以喊來人,大不了大家一起不好過。(那時候的學生比較叛逆,都講究誰有背景誰有背景什么的。)
然后過了會兒,吐口水的那個男孩子默默地站出來自己承認了錯誤,還跟我道歉,態度很好,我就跟他說,這一次我可以原諒你,當做你是初犯,但是沒有下一次,下一次我身上要是還粘上一次口水,你別想日子好過。從那以后,他們再也沒有吐口水了,而且每次看到我都喊姐,跟我關系很好。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不要覺得自己是女孩子,或者自己人少打不過人家就害怕,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給人一種可以被欺負的錯覺。這樣可以減少被別人欺負的可能性。
故事三:
我記得我小時候經常被欺負,男生女生都欺負我那種,男生偷我的書,拿走我的鉛筆,凳子上涂膠水,臉上畫烏龜,我是個女孩子啊,我當時都不想活了,但是又不敢反抗,怕打不過,但是我覺得我應該拼一拼,死了就死了,我當時也就六歲,都下了這種決心,你知道我心里多么絕望嗎,你們可以想象一下,別說孩子簡單,他們狠毒起來,下地獄都無法贖罪,我那天放學了,一個男生攔住我,要抄我作業,我說沒寫完,他來推我,我不知道哪里來的勇氣,一把掐住他的脖子,使出了全身力氣,我說今天要么你死,要么我死,他也殺了我的脖子,他明顯不敢下死手,因為他用的力道并不是很大,但是我是有了一定殺了他的決心,我使勁掐了大概兩分鐘,剛開始他還劇烈咳嗽,后來臉都由紅變青了,然后他說我們一起放手吧,我說不行,你今天一定得死,讓你天天欺負我,他說保證以后不欺負你了,我讓他先放手,我慢慢松手了,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找過我事,人都是吃虧了才會長記性。
還有我妹妹,上一年級,天天被欺負,因為我爸媽也是那種能忍就忍的,形成了這種好欺負的個性,隔壁有個女孩子,比我妹妹還小一個月,還是親戚,有一天我看我妹妹哭著回家,我問怎么回事兒,我媽說隔壁的小小總是打我妹妹,我說那你也不管,我媽說小孩子總會打鬧,她不好意思出面,也和她奶奶說不管用,我說你不想去我去,我媽害怕我惹事,說別讓我打人家,我看見小小在我家門口玩,她還準備打我妹,我直接給她推地上了,警告她再欺負我妹妹,我下次還要打她,她哭了,她奶奶聽見了,跑過來護她,說什么你比她大跟她一般見識什么,欺負小孩子,我說她要是還手賤,欺負我妹,我還打她,你這么大年紀,跟我這個小孩子計較什么,她氣得說不出來話,后來我妹妹再沒被她欺負過。

如果還是遇到被人欺負了,可以先讓人知道,咱也不是可以讓人隨便欺負的,如果能通過溝通讓他知道,你不可以欺負而達到以后也不會欺負的效果,我們也并不是非得武力相向。但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那就只能用打來解決,把他自己打痛了,讓他知道挨打的滋味,以后也就不敢輕易欺負人了。其實孩子的世界里,很多人敢去欺負別人,要么仗的家里的勢,要么仗的自己朋友多人多勢眾的勢,而欺負人的理由更是不足為道。
我們也都是從青春期過來的,現在再回頭看那些事,其實都只覺得是小孩子過家家。但他們過家家是沒有分寸的,他們并不知道能帶來多嚴重的后果,我們在教育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要給到自己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并不是無勢可依。同時我們也應該教會孩子在一定范圍內也要適當地用友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武力解決。因為也并不是所有的打鬧都是霸凌,也可能有什么誤會等等。

以我多年被欺負的經驗,這個做法是正確的,為什么?
第一,人善被人欺,柿子專挑軟的捏,人都是欺軟怕硬的,欺負一次,他覺得你軟弱,你也不敢還手,自己打你獲得滿足感,自己很高興,那么下次還打你,不管他打你,還煽動別人一起欺負你,以欺負你為樂,這些人很自私,才不會考慮別人感受呢,所以干嘛不打回去,擔心打不過嗎?不用怕,反正你有未成年保護法,怕什么?
第二,告老師告家長也都是短暫有效,而且他們討厭只會報告老師的膽小鬼,私下里打你更狠,威脅你不準告訴老師家長。人都是欺軟怕硬,告家長,他們護犢子,一般都是小孩子不懂事,你不能計較什么的,所以我支持打回去,別說小孩子皮,她們可長記性了,打一次就記住了,可見皮不是欺負人的原因,手賤才是。

雖然說我們都不提倡打架,都想與人為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么想的。當我們受到欺負時,一味地忍讓和妥協,換來的是更加變本加厲的折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麻煩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校園欺凌事件了。每年這種問題都會爆出不少,其實被爆出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并不為人所知。很多孩子在上學的時候,都會遇到。
當我們的孩子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并向我們尋求幫助時,我們應該怎么做才妥當?首先不要上來就指責孩子,說什么一個巴掌拍不響,或者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之類的話。有些孩子就是喜歡惹事生非,當然也會毫無理由地欺負一個人。我們先要向孩子問明事情經過再下定論。如果確實是自家孩子惹事在先,那么首先約束好自家孩子才是正事。而不是一味地覺得孩子被打了或是罵了就一定要還回去。當然如果孩子沒有做錯,確實是受欺負了,這是要告訴孩子勇敢地還回去,家里是孩子堅強的后盾,爸爸媽媽會一直站在孩子的一遍。

因為我覺得校園欺凌事件影響是很大的,有很多孩子受到欺負不敢說或者是想回家尋求幫助卻被訓了。這樣就導致了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最后學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我們要教育孩子善良,但是也必須有鋒芒,不要成為那個經常被欺負的人。
孩子罵人、打架貌似簡單,實際上對于已經成父母的人來說,是個難題。也是小學階段孩子常常發生的事。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打回去、罵回去,很痛快、很解氣。但在孩子心里就會形成,弱肉強食的觀念,長大后就不會有寬容心理。對自己的成長、社交、事業都會有影響;相反,忍氣吞聲,只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好辦法。這樣給孩子形成的觀念是,惹不起躲得起。形成起自卑、沒有信心的心態。長大后,事事處處不敢主動出擊。永遠是跟屁蟲。
最好的辦法是“得理不饒人”。首先,家長要了解是非曲直,分清是非,是自己孩子的錯要批評,是別人家孩子的錯,要找對方家長道歉;打傷了,哪怕是皮外傷,也要要求對方出醫療費;打殘了要訴諸法律裁判。第二,如果對方家長很講道理,要給對方講清楚,好惡霸道的孩子,長大后的嚴重后果。可以和對方達成和解。畢竟孩子都處在“他律”階段,家長負有監管責任;第三,如果對方家長不講理,就要通過學校處理。要在班集體形成一種,罵人打人是錯誤的氛圍。既教育了肇事者,也教育了所有的同學。老師是樂意接受的。

這種辦法,盡管麻煩,但其效果不可低估。第一,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在社交活動中,不能惹是生非,要和平相處;第二,建立是非觀念。知道社會是有規矩的,不能任性。第三,建立自信心。世界上的事,都是有道理可講的,只要自己不違規,是會得到大家支持的。這樣孩子就不會因挨罵、挨打影響情緒,融入班集體中,安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