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存海:由健康查體所想到的
——社會健康的心理學思考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所以每個人都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
好多人每年進行健康查體,就是從生物個體也就是自然人的角度,查一下各項指標是不是正常、有沒有毛病。除了身體疾病外,還有一種疾病叫做精神疾病。就是說,從健康指標檢查來看,好像沒有什么不正常,但從精神方面看卻存在不健康的問題。
這種精神疾病實際上是大腦思維出現了問題,我們習慣上說是心理上出現了毛病。它體現在社會認知和社會態度上,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心理兒健康問題。發展下去就會形成身體和精神相互影響的重癥狀態,如抑郁癥、妄想癥、狂躁癥等。
社會是由一個個自然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小到家庭、中到地區、大到國家,無一能外。社會心理學認為,就像人的精神狀態健康不健康一樣,社會(包括任何群體組織、社區組織和國家地區組織)心態也有一個是否健康的問題。
大體來說,社會的健康程度可以分為健康狀態、一般亞健康狀態和病態三種情況。健康狀態的社會充滿蓬勃向上的力量,一般狀態的社會缺乏應有的生機活力,處于病態的社會墮落混亂崩潰。
—— 健康社會。人們的社會心態大致表現為,積極進取,客觀公正,遵紀守法,見義勇為,團結互助,無私奉獻,好善樂施,濟世為民等。這種心態的共同特點是貢獻社會。
—— 一般社會。人們的心態大致表現為,隨流從眾,希圖虛榮,趨利避害,明哲保身,好奇圍觀,得過且過,難得糊涂,與世無爭等。這種心態的共同特點是潔身自好。
—— 病態社會。人們的心態大致表現為,消極厭世,僥幸投機,落井下石,幸災樂禍,嫉賢妒能,逞強報復,趨炎附勢,破罐破摔等。這種心態的共同特點是危害社會。
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整個世界,經常對照檢視、自我完善,不僅對個人心理健康,而且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將會有一定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