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動物,叫非洲野犬,是一種平均體型僅有30千克左右的中小型食肉動物,有時會出現在斑鬣狗,或者獅群的旁邊,但它無論是體型,還是個體實力,都遠不如獅子、鬣狗,但即便如此,非洲野犬依然是草原上最強大的食肉群體,它能依靠卓越的團隊優勢,做到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搶奪獅子鬣狗的食物,捕食大型食草動物等等。
在非洲草原上,獅群的狩獵成功率大概在30左右,而非洲野犬群的狩獵成功率則在80%-85%,遠超非洲其他食肉動物群體。
非洲野犬雖然也是很多動物作家筆下常見的角色,但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它們還是很陌生的,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1820年,荷蘭的動物學家首次科學的描述了它,但卻將其稱之為“Hyaena picta”,而“Hyaena”是鬣狗屬的意思,即當時的動物學家們認為非洲野犬是鬣狗的一種。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直到1827年才被糾正過來,自此非洲野犬就被歸類到犬科里面去了。
非洲野犬是一種長得極具辨識度的動物,最大的特點就是身上的毛發如打翻的顏料盒一樣,雜亂無章但每一只個體的都不一樣,又因為一共就呈現出黑、白、黃三種顏色,所以非洲野犬也有著“三色犬”之稱。
它們的毛發短而稀疏,甚至身上不少地方都是光禿禿的沒有毛發,這在非洲炎熱地帶來說是符合邏輯的。非洲野犬還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有一對大耳,這與它小小的腦袋不成比例,依靠這對大耳,非洲野犬能夠準確辨別各種細微的響動,對索敵、找同伴等事情都有極大的幫助。
由于發掘的非洲野犬化石并不多,所以一直以來人們對這種動物的來源都不是很了解,如在以色列的一個考古遺址上發現的非洲野犬化石,能追溯到20多萬年前,這已經是目前人們發現的關于這種動物最古老的化石了,表明在20萬年前,非洲野犬就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
2018年的一項基于DNA層面的研究發現,非洲野犬與亞洲的豺關系很近,二者存在相同的、非常古老的遺傳混合物,所以非洲野犬也就多了一個稱號,叫“三色豺”。
我們都知道,豺是一種非常兇悍的動物,在亞洲不少地區都有著猛虎怕豺群的說法,豺的體型不大,但性格兇猛,捕食手段殘忍,豺群實力在狼群之上,有“猛獸之王”的說法。
而遠在非洲的表親,野犬們也同樣“短小精悍”,單個的非洲野犬在大型捕食者眾多的非洲草原上可能一點也不出彩,但它們形成群的時候,卻能夠跟獅子、斑鬣狗搶食,它的牙齒跟斑鬣狗有點像,有42顆,前臼齒較大,能磨碎骨頭,不過咬力卻遠遠不及鬣狗,僅有300磅的樣子,但這已經足以撕開瞪羚等動物的皮肉了。
我們都知道,斑鬣狗之所以被人們詬病是因為它有一個殘忍的絕招,那就是多采用咬“臀部”的方式捕獲獵物或者襲擊對手,站在人類情感的角度來看,這的確不地道,且有點卑鄙,但它們生活在充滿野性的非洲大陸上,鬣狗的體型并不大,捕獲大型獵物不容易,也不是獅子的對手,所以這種簡單粗暴有效的捕獵、打斗方式,就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咬臀部”的這個絕招,實際上非洲野犬玩得要比斑鬣狗還要好,由于野犬群較大,對食物的需求較高,捕食大型獵物就是最佳的選擇,而它們本身又是中小體型的捕食者,所以必須有點“絕招”才能玩得轉,在現實中,甚至有不少鬣狗都被非洲野犬“掏”過。
非洲野犬群具有高度復雜的社會結構,且具有相對獨立的雄性與雌性等級制度,這項機制能夠保證群里面各成員的團結穩定。
在野犬群里面,領頭的雄性及雌性,被稱作阿爾法雄性及阿爾法雌性,多數情況下只有阿爾法雄性和阿爾法雌性才能繁殖后代,而其他的群成員是不具備生育權利的。
有研究發現,母非洲野犬在妊娠期時所消耗的能量占比是食肉動物中最高的,所以這種生育機制的好處就是當阿爾法雌性在妊娠期間,就能舉全族之力為其保證食物供應,當幼崽出生之后,又能舉全族之力為幼崽供應食物及給予保護。
非洲野犬走的是“優生優育”路線,首先阿爾法雄性和阿爾法雌性位置并不固定,“有能者居之”,首領逐漸衰老的時候,就會被群里面更年輕、更強壯的個體所代替,但總的來說,阿爾法雄性和阿爾法雌性基本上都是個頭最大、實力最強的兩只野犬。
換句話說即它們的基因在整群里面最優質,這樣生出來的后代在一定層面上也比普通個體生出來的后代更有先天優勢,這便是“優生”。這很好理解,就拿我們人類來說,父母都是高顏值的人,生下的孩子大概率上也是非常好看的。
“優育”則表現在對幼崽的養育上面,前面說過,在非洲野犬群體里面,生育權基本上是被阿爾法雄性和阿爾法雌性壟斷了的,這就意味著其他的成員沒有孩子,這樣便能集中精力去照顧首領產下的幼崽。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幼崽出生之后,群里面的其他成年個體,及前一胎的未成年個體,都會自發地擔起照顧幼崽的責任,這種利他主義對于非洲野犬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十分重要,有了全族的照顧,幼崽存活率大大提升。
其實動物世界看得多了,你會發現每一種動物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以及信念,而對于非洲野犬來說,它們的生存信念便是:少年強,則種群強!怎么理解呢?大致意思就是說它們會集中群體的優勢,讓幼崽更好地活下去。
這種群成員之間合作照顧幼崽的行為在大約8%的鳥類、貓鼬、狐貍等動物的身上都能夠看見,比如獅子,當雌獅將幼崽帶回獅群之后,獅群里面的所有雌獅,不管是已經生產的還是未生產的,都會參與到照顧幼崽這件事情上來,它們不分彼此的孩子,幾乎做到了公平對待。
然而非洲野犬在這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非洲野犬群里面,大多數個體幾乎都有親戚關系,當它們照顧首領的后代,并且讓首領產生更多的后代,讓更多后代活下去,對于群成員本身的基因延續來說,也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己的遺傳譜系也得到了一定的保留。
當然,群成員與幼崽之間并非都是直系親屬關系,更多的是親戚關系,甚至超出了三代間的遠親,那么這些個體為何也會心甘情愿照顧“別人”的幼崽呢?
這就要從非洲野犬的生存信念說起了,每一只非洲野犬,如果單打獨斗的話,實力是很低的,根本無法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下去,而它們形成的龐大群體卻有著較強的競爭力,甚至能與獅群一較高下。
成員們依賴群體,而壯大群體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幼崽存活率,尤其是讓更多優質的后代存活下去并長大成年,以壯大群體,群體壯大了,每一個成員都是受益者,所以非洲野犬們才會將這種利他主義發揮到極致,最終自己也成了受益者。
非洲野犬有一項品質是我非常欣賞的,那就是“團結”,提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狼群,的確,在大自然的生物里面,狼群素有“團結”、“拼搏”等品質的象征,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實際生活中,非洲野犬群成員之間的緊密程度,要遠遠超過狼群,即它們比狼更加團結。
狼是分布范圍最廣的哺乳動物之一,幾乎在北半球的各大洲里面,都有大片狼的棲息地,這主要得益于狼的一項特征,那就是即能群居也能獨自生存。
比如在西伯利亞平原、北美平原上,由于一年的溫暖季較短,獵物水平并不豐富,所以大多數時候狼都是呈群居方式,必須要靠團隊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而如歐洲的納利波基等森林里面,在溫暖季時,孤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量,因為在溫暖的季節里面,森林的獵物水平比較豐富,孤狼也能吃飽。
狼的群居模式“家長帶小孩”的家庭式群居模式,在冬季獵物匱乏,或者要合作捕食大型獵物的時候才會多個“家庭”組成大型狼群,所以在一個大型狼群里面,多個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緊密。
非洲野犬不一樣,其成員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非洲野犬里面雖然也有“父母帶子女”的小群,但更多的是十幾二十只左右或者更多的個體組成的大群,這是非洲野犬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大群里面的各成員幾乎任何時間都生活在一起,因此成員間的親密度也更高。
當然,管理這么大的團隊,必須要有一套成熟的方式,在非洲野犬里面,這套方式看起來似乎還非常民主。
當非洲野犬決定是否離開自己休息的地方,去遠處尋找獵物時,多采取“投票”的方式,即群成員聚在一起,用一種類似于“打噴嚏”的方式投票,不過等級較高的成員跟等級較低的成員的“噴嚏”權重是不一致的,比如等級較高的成員三個“噴嚏”可能就等于較低等級成員的10個“噴嚏”。
研究表明,這種“民主”的“投票方式”,并非是非洲野犬獨創,在郊狼、狐貍、金背胡狼等身上也能夠看到類似的方式。
團結,是非洲野犬群最主要的特征,這點在狩獵上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從野兔到角馬,非洲野犬的獵物主要為體型在15-100千克左右的有蹄類動物,但通常也能見它們捕獲超大型的獵物。
在捕獵的過程中,雖然參與的個體數量較多,但看起來非常協調不雜亂無章,由等級較高的成員(如阿爾法雄性或雌性)領導著,一部分成員負責追逐獵物,一部分成員負責沖散獸群,一部分成員負責切斷獵物潛在的逃跑路線,在這套合作捕獵策略的作用下,非洲野犬的狩獵成功率奇高,達到了驚人的80%以上。
如果按體型劃分,非洲野犬在這片土地上并不具備任何優勢,但形成的群體異常團結,竟讓獅子成了它們最主要的對手,因此也爆發了不少沖突。當群中有成員被獅子襲擊的時候,其他的成員會聞訊過來幫忙,直至將成員從獅子口中救回。
2016年,在奧卡萬戈三角洲的野生動物園里面,人們就觀察到一只雌獅在攻擊一只非洲野犬,本來大家都以為其他野犬會迫于獅子的威懾而逃走,沒想到事情其他成員不僅沒跑,而且還奮力攻擊雌獅,最終獅子不敵數量占優的非洲野犬,放棄戰斗逃走了,只是可惜的是那只被救回來的成員,終究還是因為傷勢過重而去世了。
其實相較于狼群、獅群來說,非洲野犬才更能算得上是食肉動物群體協作的典范,這點體現在它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狩獵、守衛領地、育幼等等,當然,在我看來非洲野犬最聰明的一點就是它們奉行的“少年強,則種群強”信念,雖然阿爾法雄性和阿爾法雌性壟斷生育權在人類情感上看來是不“地道”的,但對于非洲野犬這一群體來說,卻是較為聰明的做法,這樣能集中優勢資源撫養更多優勢的后代,從而壯大種群,或許這就是它們的生存智慧吧!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