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謂民俗文化就是老祖宗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積累,總結出的生活經驗。隨著時代發展,逐漸發展為俗語,多數俗語都能朗朗上口,貼近人們的生活,也反映了古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蘊涵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有大量的俗語文化,其中有一句養生俗語這樣說:“晨不吐痰,午不泄精,晚不流汗”,如果我們只看字面上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不過,其中蘊涵了什么道理呢?老祖宗的想法如何?你覺得有道理嗎?一起來了解一下。
晨不吐痰
早晨不吐口水,意思是早晨起床以后,最好不要立刻吐口水。
因為老祖宗認為,夜晚是我們體內陽氣聚集的時候,等到早晨起床之后,體內就會積聚大量陽氣,此時自然會感到精力旺盛,腎氣充足。如果早晨起床后立即吐口水,不利于體內陽氣的積聚。
口水就是唾液,古人認為:唾液具有殺菌、消炎的功效,不能隨便吐出來。特別是早晨起床后,吐口水對維持腎氣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通常都會大家建議直接咽下,有助于養腎。
不過,許多人可能很難理解古人這一說法,但根據研究指出,唾液中的成分大部分是水,其中含少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唾液也能幫助食物的消化,大家早上起床后,不妨試試不要將口水吐出來。
午不泄精
午后不泄精水,按照字面意思來說,正午是陽氣旺盛之際,應當給身體儲備陽氣,不宜消耗。
因此,老祖宗認為中午正午時人們剛吃過飯,體內血液會加速運轉,為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大量血液就會進入消化系統。如果此時候有性生活,可能會使身體受到傷害,影響腸胃消化和吸收能力,恐怕還會使大腦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午后就容易感到疲勞,也不利工作和學習。
古代社會科技和經濟水平不甚發達,人們對血液循環的正常途徑還不熟悉,所以才會有“午不泄精水”的說法,盡管聽上去感覺不怎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還是有一些科學依據的。
晚不出汗
晚上不流汗的說法大家比較好理解,古人講究順應自然定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以后,體內腎氣慢慢被隱藏起來,到晚上應該要臥床休息了,所以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各器官都能得到修復,才能繼續正常工作。
夜間睡覺的時候要注意控制溫度,不要流太多汗,否則容易導致腎氣隨著汗液一起排出,不利腎陽的積聚。如果夜間經常流汗,會使身體素質變得越來越差,提高一些疾病的發病機率。
在天氣較冷的時候,夜間過多的汗液會進入體內,就會引起一系列疾病,不利身體健康。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歡迎您分享、點贊、轉發、收藏,也歡迎您掃二維碼關注理君博士的公眾號!關注健康,分享美麗,共享美好生活!
今日爆品:角鯊烯——《爆品倉庫》理君博士連線
親愛的三生家人們:只需三步,獲得“理君博士講解的產品及健康”一百多部課程視頻!
①下載“騰訊視頻App”;②在騰訊視頻首頁中搜索“理君博士”;③在搜索結果中,頭像旁點擊“訂閱”。這時,百部理君博士講課視頻這時已經屬于您!你可以觀看、下載、分享他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