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衛立煌早期是國民黨軍人,是蔣介石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極具指揮才能。在抗日戰爭中,衛立煌取得多次勝利,擊敗過日本名將岡村寧次,并收復鄭州,還帶領遠征軍收復了滇西,打通中印公路。
負責中印緬邊境戰場的美國將軍史迪威曾評價衛立煌:“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干的將領。”但是衛立煌并非蔣介石的親信和嫡系,兩人政見時常出現分歧,蔣介石對衛立煌諸多猜忌,衛立煌也不滿蔣介石的一些做法。
1938年,一次特殊的機會,衛立煌和毛澤東見面了,并對這位中共領導人產生了幾分欽佩之情。新中國成立以后,衛立煌棄暗投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是怎樣憑借一面之緣,讓衛立煌放棄蔣介石,拒絕去往臺灣,反而在新中國政府中任職呢?
西安事變中,衛立煌對中共的印象大為改觀
衛立煌是安徽合肥人,父親早亡,他一直跟著大哥衛立炯生活。他大哥辛亥革命之后加入了孫中山的革命隊伍,衛立煌在大哥的影響下,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7年,衛立煌被選入孫中山的衛隊,并逐漸得到重用。1920年,孫中山送給衛立煌一張自己的單人照片,衛立煌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著,非常愛惜。
1925年孫中山病逝,蔣介石經過斗爭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領導人,衛立煌轉而開始跟著蔣介石打仗。衛立煌打仗很有才能,而且作戰勇猛,立下了非常多戰功。1936年,衛立煌被任命為徐海綏靖分區司令官,并授銜陸軍上將。
絕大部分國民黨人最初對共產黨人都沒什么好印象,蔣介石一向在國民黨隊伍中摸黑共產黨,在不了解的前提下,互相自然是沒什么好感的。衛立煌也是如此。
但1936年,衛立煌親自經歷了西安事變,對中共的看法大為改觀。12月初,衛立煌收到蔣介石的電報,要他帶人去西安參加會議,衛立煌依言行事。接著就發生了西安事變,不僅蔣介石被軟禁了,衛立煌等20多名國民黨參會將領都被軟禁扣押起來。
衛立煌等人雖然被軟禁了,但還是能得到外面的消息,只是不能和外界聯系而已。南京方面的官員態度強硬,不愿意向張學良、楊虎城妥協,堅決不同意國共合作抗日。
南京方面的目的昭然若揭,第一是想存心害死蔣介石,第二是想讓國局勢陷入混亂。最終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這種行為讓衛立煌深為唾棄,在民族大義之前,南京剩余的官員卻只顧自身利益,著實令人心寒。
共產黨的態度和處事方式卻截然不同,多次派出中共黨內高級代表前來西安和談,始終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和平共同抗日。最后西安事件能夠和平解決,少不了中共的努力額和推動。
這件事對衛立煌觸動很大,他恢復自由身之后,主動加強了和中共之間的合作,并和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高級領導人熟悉起來。兩黨聯合抗日初期,衛立煌任地熱戰區副司令員兼敵前總指揮,在山西、河南一帶作戰。
衛立煌不受蔣介石信任,身邊缺少作戰英勇善于謀略的干部。中共得知消息之后,專門給衛立煌派了幾位抗大的畢業生去共同工作。衛立煌見中共送來人才十分高興,并都給安排和合適的職位,雙方的關系逐漸密切起來。
而且在抗日戰爭中,在沒有得到蔣介石授意的情況下,衛立煌積極和中共軍隊配合,取得了很多大小戰役的勝利。
在長期和中共接觸的過程中,衛立煌難免對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已經見過周恩來、朱德多次,但還從未見過毛澤東。他心中一直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才能在極其艱難的境況下,讓這樣一批有才華的人物跟著他一起革命。
延安這幾年的變化很大,不少年輕人都前仆后繼地趕赴,希望能加入中國共產黨,希望能加入革命和抗日。衛立煌簡直充滿了疑惑和好奇,很快他就等來了一次面見毛澤東的機會。
衛立煌訪問延安
1938年,衛立煌從西安出發,坐汽車前往延安,十幾輛大卡車組成的車隊在道路上極為顯眼。4月17日,衛立煌的車隊達到延安延川縣延水關,過了延水關,衛立煌注意到,一些重要路口張貼了歡迎的標語:“歡迎衛立煌將軍訪問延安!”、“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等等。
大部分標語都很醒目,是用中國傳統書法寫的,顏色艷麗,看著很振奮人心。衛立煌看了心中感動,不由得讓司機加快速度趕往延安,他對這次的延安之行更期待了。
延安自古是偏僻之地,很少能見到浩浩蕩蕩的車隊,不少百姓被吸引出來看熱鬧。離延安駐地距離越近,外面越是熱鬧,到延安城外時候,不少百姓專門來迎接,手里拿著紅色的彩帶和旗幟,還有一個小的安塞腰鼓隊,腰鼓敲得震天響。
衛立煌見延安歡迎的氣氛這樣濃烈,一路上的擔心和忐忑都消散了不少。他下了汽車,負責迎接的肖勁光、滕代遠等中共領導就熱情地迎了過來,幾個互相介紹和寒暄。
跟著迎接的隊伍向前走,很快就達到一處整潔小巧的窯洞。窯洞的門前,毛澤東已經在等待迎客了,看了人立馬先伸出手和衛立煌握手,接著又和其他人員一一握過手。
衛立煌這是第一次親眼見到毛澤東,雖然以前在報紙上見過他畫像,但遠沒有現在這樣真實和親切。他沒想到中共領袖這樣平易近人,渾身沒有絲毫領導架子,對毛澤東一下子就有了好感。
“素聞先生雄才大略,今天一見果然氣度不凡。我深感榮幸。”衛立煌率先開口。接著又稱贊八路軍大日本軍隊很厲害,自己來延安就是來學習的。
毛澤東聽了衛立煌的稱贊,謙虛地開玩笑說僅僅是坐享清福,也禮尚往來夸贊衛立煌和八路軍友好,打仗很有頭腦。兩人沒幾句話,就熱絡起來,毛澤東極為健談,和衛立煌聊了國共合作的重要性,聊了和日本作戰的方式方法,還和衛立煌認認真真分析當時山西戰區的抗日形勢。
山西是中日交戰的主戰場,雙方交戰非常頻繁。毛澤東認為,日本軍隊之所以瘋了一般的進攻山西,主要是為了奪取潼關這一交通要道。
潼關是隴海鐵路線的重要連接點,一旦被日軍占領,就會切斷中國南北之間的連接、切斷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連接,對國內戰局非常不利。所以必須要死守黃河一線。
衛立煌聽了毛澤東的分析,心中佩服的五體投地,看來這位中共領導人不僅有敏銳的政治眼光,還有超高的軍事素養。幾人又聊了一會兒,毛澤東就邀請大家一同吃午宴,一桌子坐了8個人,衛立煌等5位客人,毛澤東等3位主人作陪。
中共招待客人一向慷慨,雖然自身條件并不富裕,但依舊拿出最好的菜品。衛立煌和部下剛剛從山西戰場回來,很久都沒有安安心心坐下來吃頓好的,這一頓飯吃得極為暢快。
吃過飯后,稍作休息,毛澤東又帶著衛立煌到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正式大學)參觀。衛立煌對這所學校早有耳聞,知道很多抗日人才都是從這里培養出來的。因此在來延安之前,衛立煌就準備好了到抗大演講的稿子。
在朝氣蓬勃的大學校園中,他突然對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晚上,毛澤東又叫衛立煌一起外出散步,順便欣賞一番夕陽下延安的美景。
兩人走著走著,遇見一個老農牽著一頭驢迎面走過來。毛澤東突然開口問:“衛將軍,問您個問題。這頭驢上山的時候,是先邁左腳還是有右腳?”
衛立煌被毛澤東這個奇觀的問題問懵了,他認真的想了想,不知道如何作答,只能無言的看著毛澤東。毛澤東就自問自答:“憑借我的觀察,驢應該是先抬左腳,再抬右腳。”衛立煌去問那個老農,老農回答和毛澤東一樣。
一時半刻,衛立煌沒能想明白毛澤東的用意。毛澤東則笑著又解釋:“日軍就好比這頭驢,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是我和日軍作戰,就先退避三舍,然后繞道后面,抓住尾巴給它屁股上狠狠刺一刀!”
衛立煌這才恍然大悟,毛澤東是通過驢的事情,提醒他可以先熟悉日軍的習慣,再揚長避短發動攻擊。
這次的延安之行,對衛立煌影響非常大。回到自己的軍隊后,以自己的名義給八路軍發放了一大批物資,包括1000萬發子彈、25萬顆手榴彈、以及一些吃的喝的。
衛立煌的艱難抉擇
而且衛立煌從這以后,就開始更多地關注延安的動向,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他還專門買回來研究。
衛立煌親近共產黨的情況受到了蔣介石的注意,1941年,蔣介石直接指責他總是偏袒八路軍。第二年,又找借口解除衛立煌在國民黨政府的職務,并剝奪了他的軍權。
1943年,中印緬邊境中國遠征軍作戰失利,蔣介石趁此機會將衛立煌調離了熟悉的部隊,派去帶領遠征軍作戰并打通滇緬公路,保證中國西南的運輸通道。最終遠征軍取得了勝利,抗日戰爭也勝利了。
1946年,國內局勢緊張,衛立煌不愿自己人之間兵戎相見,帶著夫人前往美國進行軍事考察。考察是對外的說辭,實際上衛立煌就是想避免陷入內戰的尷尬。訪問完美國,又接連去了歐洲的英國、法國、瑞士、荷蘭等國家。
1947年下半年,蔣介石幾次發電報催衛立煌回國。1948年初,衛立煌被迫回國,并被任命為東北剿匪總司令。東北的情況已經非常危急,很多地方守軍告急,但衛立煌認為不應該馳援,而是固守沈陽、錦州、長春等大城市。
蔣介石氣急敗壞,命令衛立煌將主力向南轉移,衛立煌依舊沒有接受這個命令。后來錦州失守,國民黨在東北大敗,蔣介石不但不反思自己指揮錯誤,反而認為是衛立煌不聽命令,貽誤戰機。
就這樣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甚至衛立煌自己都隱隱感受到不妙,蔣介石怕是要對自己出手。
果不其然,1948年11月,衛立煌被蔣介石撤職查辦,陷于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和限制中。直到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被任命為代總統,衛立煌才重獲自由。他趁著監視的特務松懈,帶著家人去往香港。
新中國成立后,衛立煌與毛澤東的交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香港,衛立煌聽聞后十分興奮。他親筆起草了一份電報,內容如下:
北京毛主席:
毛先生英明領導,人民革命卒獲輝煌勝利,從此全中華人民得到偉大領袖,新中國富強有望,舉世歡騰鼓舞,竭誠擁護。煌向往衷心尤為雀躍萬丈。敬電馳賀。朱副主席、周總理請代申賀忱。
衛立煌在香港生活的日子并不自在,這里魚龍混雜,有大量的各國特工,衛立煌為了安全很少出門。偶爾出門會見自己的老朋友,也是行色匆匆,很少在外面停留。
1955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舟山列島、披山島等江浙沿海一帶的島嶼,國內一片歡騰。但此時美國和蔣介石簽訂了“共同防御計劃”,明晃晃的插手臺灣問題。
周總理對此發表聲明,很多海內外人士對此發聲,衛立煌和朋友聊天時,也以義憤填膺的說:“愛國的中國人就應當這么說,解放臺灣,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不好的!”
周恩來得知了此事表示贊同,并準備安排衛立煌回北京。周恩來認為衛立煌心懷愛國之心,可以回來共同建設新中國。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換了個秘書叫韓德莊,正巧這個韓德莊是衛立煌妻子韓權華的侄女。
于是便委托韓德莊給衛立煌寫信,內容很簡單,就說姨夫曾在太原結識的朋友叫她寫信,請姨夫和姨母回來。
衛立煌收到信,興奮的在客廳里來回轉圈,知道是周恩來讓侄女寫來的信。1955年3月15日,衛立煌從香港抵達廣州,并將早已寫好的《告臺灣袍澤朋友書》交給新華社發表,并向北京致電。之后毛澤東回電,內容如下:
衛俊如(衛立煌,字俊如)先生:
三月十六日電報收到。先生返國,甚表歡迎,盼早日來京,借圖良晤。如有興趣,可于沿途看看情況,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澤東
三月十七日
1955年4月6日,衛立煌抵達北京,周恩來、朱德等老朋友親自到車站迎接。幾天后毛澤東接見了他,并辦了宴會。
之后,衛立煌擔任了國防委員會的副主席和政協委員。毛澤東對衛立煌印象不錯,后來開會的時候,還經常將衛立煌作為愛國國民黨人士的代表拿出來做例子。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重要講話,其中講到黨和非黨關系,說:“一切善意地向我們提意見的民主人士,我們都要團結。像衛立煌、翁文瀚這樣的有愛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我們應當繼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衛立煌被提到深感榮幸,更積極的投身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4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來華訪問,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北京飯店歡迎接待,衛立煌也在陪同之列。
《人民日報》的記者記錄了這樣有趣的一幕,伏羅希洛夫和衛立煌見面,周總理為二人互相介紹。伏羅希洛夫望著衛立煌笑著開口:“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就是無敵的。”
周總理也說:“國共兩黨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
毛主席反應迅速,加了一句:“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
幾人無非是在聊臺灣的問題,共同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歸,共同期盼進入新的歷史時代。
1958年五一勞動節,衛立煌受邀在天安門參加了慶祝活動。活動中感到身體不適,活動結束后去醫院檢查,被醫生診斷為心臟病和糖尿病,立刻安排住院治療。
住院期間,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先后到醫院探望,可惜衛立煌的身體情況越來越糟糕。1960年,衛立煌經搶救無效去世,去世的時候才63歲。
黨和政府為了紀念衛立煌曾經的功績,決定將他安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對于曾經是國民黨的衛立煌,這是極大的認可和榮譽。毛澤東還給他送了花圈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