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有成長的機會?!?/strong>
?
[英]羅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著,陳贏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摘錄 //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span>
可即便擁有了河鼠這般的友誼和善良,鼴鼠還是不滿意。他寧愿河鼠不要總這么能干,能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哪怕做錯了也沒關系。
“你好”,蛤蟆說話了,“有點兒亂,抱歉了,可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闭f完,便放聲大哭起來。
只要蛤蟆找到了詞匯來形容自己的所思所想,蒼鷺就會傾聽并理解他。蒼鷺沒能理解時會如實相告,蛤蟆就必須搜尋其他的詞句來更準確地表達意思。
我之前從沒意識到父母其實擁有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你能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不走運。
就像畫家調色板上的紅黃藍三原色一樣,每一個“自然型兒童”都具備基本情感。但隨后我們必須學習調整自然行為來適應特殊情形。我們會將三原色的色調調暗,使它們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時也借此保護我們個體的完整性。
這種悲傷深深感染了蒼鷺,他靜靜坐著,盡力走進蛤蟆的回憶,去體驗蛤蟆的悲傷——這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這便是所謂的“共情”。蛤蟆也感受到了,這無聲地支持和理解帶給他直擊靈魂的力量。
過了一會兒,蒼鷺說:“我想很可能你說的是對的,蛤蟆。”然后,他沉默下來,陪伴著蛤蟆在深切的孤獨感中靜靜地坐著。
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不可避免地變成我們成年后經常有的感受。
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里,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
當你處在“父母狀態”時,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不管是哪種,你都在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你會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就沒法給新知識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舊的思想主宰著你,這就是為什么單靠爭論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讓人更加固執己見。
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而不會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在敘述中,蛤蟆有機會全面回顧他的人生,他開始意識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怎樣影響著他。他看到自己傾向于怎樣行事,也看到一個事件是怎樣引發另一個事件。以往,當他回憶過去時,那些發生過的事件都只是孤立的閃回,無法拼湊在一起。偶爾他能在回憶里思考長一點兒的片段,比如入獄的日子,可隨后他便急著趕走不愉快的想法,去向別的事兒了。
但現在,他漸漸獲得了一種能力,讓他在回憶時不在譴責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能客觀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內疚。慢慢地,他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生,以及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并從中學習領悟。
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他決定要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一點兒。
每一個生命一定都得經歷開始、中間和結束這三個階段,而開始的階段會顯著地影響后來的階段。因此你對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階段里形成的。
在我們的咨詢里,我從以來變成了對抗依賴,然后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
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們的情緒真正獲得理解,就有成長的機會。
高情商的人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也許情商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過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感受,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
在咨詢中,學習一直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只是彼此學到的東西不同。
小動物們通常不會提前做計劃,對他們來說,在四季更迭中按部就班,才能過得舒服,把憂慮都拋在腦后。
讀后感 //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級書籍,講述了蛤蟆先生的故事。他一向愛笑愛鬧,如今卻一反常態,郁郁寡歡,一個人躲在屋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在10次的心理咨詢中,蛤蟆先生終于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也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書中的蒼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心理治療師,他很耐心地引導蛤蟆去分析造成自己情緒狀態的童年經歷,使他慢慢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進而感悟、發現、成長。遇到這樣的“朋友”,是蛤蟆先生的幸運。
在治療過程中,蛤蟆講述了他的童年,我很心疼,永遠得不到父親的肯定,不被家人理解,還時常被人說討厭,難以想象,蛤蟆在童年時期受了多少委屈。慶幸的是,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終于好起來了。
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自然型兒童,擁有著與生俱來的情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根據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慢慢變成適應性兒童,以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
蛤蟆也一樣。
童年構成了人生的底層架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以后人生發展的方向,也可能就是書里說的“人生坐標”。
書中還講到了三種狀態,即兒童狀態、父母狀態、成人狀態。不管年齡、經歷如何,我們都在這三種狀態中隨時切換。
在兒童狀態里我們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弱勢角色,情緒飄忽不定,更多的是聽從,哪怕心生不滿,也會唯唯諾諾。
在父母狀態里我們成了強勢角色,居高臨下、咄咄逼人的教育“子女”,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想法,難以站在他人的立場去看待。
在成人狀態里我們才會不被情緒左右,做到理解他人,相互尊重。
希望自己,能在成人狀態里保持理性,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謝謝爸爸媽媽給了我美好又溫暖的童年。
希望我也能用心對待班上的孩子和以后自己的孩子,給他們一個溫暖有愛的成長環境,從此人生明朗、自信、無畏......
如果你最近情緒跌入低谷
或許這本書可以
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