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心理學丨社會心理學丨變態(tài)心理學
心理學書籍學習社區(qū)
心理學書籍學習社區(qū)
第二章:社會中的自我(上)
1
焦點與錯覺
焦點效應:我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不由自主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實際上關注我們的人要比我們認為的要少得多。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變化非常敏感,常常出現(xiàn)透明度效應,也就是高估我們內(nèi)在狀態(tài)外露的程度。我們以為自己的情緒會十分明顯地表現(xiàn)在在臉上、肢體語言等,別人會注意到,實際上我們表現(xiàn)可能比自己意識到的還要模糊不清。
同樣,我們還會高估當眾出丑的后果和周圍人的心理疏遠的程度。我們經(jīng)?!坝谷俗詳_”,自尋煩惱。實際上雖然當眾出丑時非常尷尬,但別人經(jīng)常注意不到,即使他們注意到了也可能很快就會忘記。
焦點效應以及透明度效應只是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我們的社會交往是雙向的,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和回憶,也會影響對其他人的反應。而他人對我們的反應也會影響我們進行自我概念的塑造。
我們大多數(shù)的社會行為并不受意念控制,是自動的、無意識的。但自我概念仍會制定長期的計劃,設定目標和約束行為,維系自尊和管理社會關系。
2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我是誰?我是___諸多社會角色的綜合。
一、我們世界的核心:自我感覺
在我們的眼睛后面,腦部右半球內(nèi)側前額葉皮層是位于中央溝的一條神經(jīng)通道,控制著我們的自我感覺。
自我圖式包括自我概念構成要素以及自我定義中的特殊信念,是我們組織自己所處世界的心理模板,也就是對自己的認識。自我圖式強烈影響著我們對社會信息的加工,影響我們?nèi)绾胃兄?、回憶和評價他人和自己。它可以幫助我們分類和提取經(jīng)驗。
自我概念包括關于我們是什么樣子的自我圖式,指導我們對自我有關的信息進行特殊加工,還包括我們可能會成為什么樣子,也就是可能自我??赡茏晕視ぐl(fā)一種我們渴望生活的愿景,產(chǎn)生巨大的激勵作用,或者促使我們努力避免成為自己害怕的樣子。
二、社會自我的發(fā)展:遺傳基因和社會環(huán)境同時塑造我們的人格和自我概念。
1、我們扮演的角色:我們在生活的大舞臺上扮演著各種角色,不斷有新角色逐漸被我們的自我感覺所接受,即使我們覺得沒有刻意為之。
2、社會比較:社會中有很多標準,我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思考為何自己與他人不同。我們大部分生活是圍繞社會比較進行的,因此我們可能為別人的失敗而暗自高興,特別是那些遭到我們嫉妒的人。
很明顯,社會比較會不僅會給我們帶來自尊,也會帶來諸多煩惱。我們通常會向上比較,而不是向下比較,也就是在某方面將自己與做得更好的人進行比較。為了維持自尊,我們不得不接受某些差距,承認被比較人的優(yōu)勢,如他的確比我成功,更富有。
3、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評價就如鏡子一般,我們會根據(jù)自己出現(xiàn)在他人面前的樣子來感知自我,這就是鏡像自我。但“鏡子里的我”也是我們自己評價的產(chǎn)物,因為我們并不知道他人真實的評價,而是我們想象中他們?nèi)绾卧u價我們。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傾向于贊揚和恭維別人,因此我們常常高估了“鏡子里的我”-他人對我們的評價,進而膨脹了我們的自我意象。尤其是在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中。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基于自尊這一個心理尺度來對他人如何評價我們進行監(jiān)控,并做出相應行為反應,具有進化心理學意義。因為越容易被群體所接受,其生存可能性就越高,也更有歸屬感。
三、自我與文化: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下的自我定義有較大差異。個人主義文化更強調(diào)獨立的自我,人們更相信自己具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生活更富足。我是___?填寫更多是的是個人特點的信息。
集體文化下強調(diào)個人要服從于集體,自我定義是建立在群體之上的,是相互依存的自我,人們更傾向于自我批評,卻少有自我肯定。我是___?填寫更多的是社會同一性信息。
1、個人主義在文化內(nèi)的滋長:文化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個人主義會變化,并且許多集體主義文化正走向個人主義文化。
2、文化與認知:崇尚集體文化的東亞人思維更具有整體性,從人際關系和環(huán)境的角度思考人和事物。而個人主義文化的西方更關注焦點和細節(jié)。
個人主義文化下個體更關注自己的獨特性,而集體文化下更關注傳統(tǒng)文化和分享行為。
集體文化下相互依賴的自我有更強烈的歸屬感,自我依賴型的自我并非一個單獨的自我,而是多個自我的組合,存在于社會關系中。他們彼此袒露心扉的交流較少,大多是禮貌性交談,并且人們更多聚焦于尋求社會支持,在集體文化中社會生活的目標不是提升個體自我或獨立做出選擇,而是協(xié)調(diào)并支持所處的群體。
3、文化與自尊:自我概念具有彈性-與特定情境有關,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自尊與他人怎樣評價我和我的群體密切相關,通常向上比較,與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相比。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的自尊更多是個人的而不是關系的,相對于群體特性來說,更在意個體的特性,更喜歡與那些能夠提升自己自尊的人相比較。
集體主義文化中的沖突常常發(fā)生于群體之間;而個人主義文化中的沖突更多是個體之間的爭斗。
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亞洲移民或留學生的個體自尊高于未移民或留學的人。
四、自我認識:雖然我們了解自己,但有時候我們內(nèi)在的信息往往是錯誤的。
1、解釋我們的行為:我們解釋自己的行為常常是錯誤的,我們會忽視一些重要因素,而夸大一些無關因素。
2、預測我們的行為:我們在預測自己的行為時也會犯錯,最常見一個錯誤低估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稱為規(guī)劃謬論,這是因為我們錯誤地記憶了之前完成任務實際所用的時間。因此,提高你的預測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更客觀地考量過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為。
3、預測我們的感受:我們很難預測到自己未來情緒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我們?nèi)菀资艿?strong>影響偏差的影響,也就是會高估情緒事件的持久性影響。好消息帶來的快樂情緒消失得比自己預想的要快得多。而消極事件帶來的情緒后果也沒有我們預想的那么久。時間是最好的良藥,能夠療愈那些令人痛苦的事件帶來的悲傷。
同時,我們還會忽視自己心理免疫系統(tǒng)的速度和力量,包括合理化策略、看淡、原諒和限制情緒創(chuàng)傷,這稱之為免疫忽視現(xiàn)象。甚至那些激活我們心理防御機制的重大事件,所引發(fā)的痛苦持續(xù)時間反而比那些不能激活我們防御機制的輕微事件更短。我們是有恢復力的。
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錯覺:我們對自己思維的結果比對思維的過程知道得要多。這就是雙重態(tài)度系統(tǒng),也就是我們關于人或事的自動內(nèi)隱態(tài)度通常與受意識控制的外顯態(tài)度不同,表里不一。外顯態(tài)度改變相對容易,但內(nèi)隱態(tài)度改變就非常緩慢。
3
自尊的實質(zhì)及其動機力量
自尊是我們對自我的全面評價,是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認識,包括了我們所有的自我圖式和可能的自我,影響我們?nèi)绾卧u價自己的特點和能力。我們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決定,包括我們扮演的角色,所作的比較,我們的社會同一性、我們?nèi)绾沃X到他人對我們的評價,以及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歷。
整體的自我評價和具體的自我評價都能夠提升自尊。所以,我們鼓勵孩子,不僅要給予整體的評價(你很棒),還要有具體的表揚(這次作業(yè)寫的很好),真實和具體的反饋是最好的。
一、自尊的動機:大多數(shù)人都會努力維持自己的自尊。自尊水平也會影響個體的反應和認知過程,高自尊通常會做出補償反應,如責怪別人或更加努力;低自尊的人則更易自責或放棄努力。
維持自尊具有歸屬意義,如我們遭到威脅性的社會拒絕時,自尊會發(fā)出警告,促使我們更敏銳地察覺他人對我們的期望。社會拒絕會降低我們的自尊,同時增強我們渴望被接受的意愿。
同時,自尊也是我們克服面對死亡恐懼的方法,激勵我們更努力工作獲取價值認同。
二、自尊的陰暗面:低自尊的人經(jīng)常遇到各種困難,如更可能抑郁。低自尊是由童年期的成長歷程所引發(fā)的,如貧困、性虐、家庭不睦或父母吸毒等。而高自尊的確更有優(yōu)勢,有利于培養(yǎng)主動、樂觀和愉快的感覺。
1、自戀:自尊變成了自負。大多數(shù)高自尊都重視個人的成功和與他人的關系,但自戀者雖然有高自尊,但并不關心或在意他人。因此,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者常常導致許多關系問題。黑暗三角消極人格就包括:自戀、權術主義和反社會人格。
高自尊且高自戀的人最具有攻擊性。
集體自戀指的是一個群體自戀,如堅信自己的國家、民族或宗教團隊、社團等更優(yōu)秀。
對高自尊者來說,自律遠比自尊更有價值。
2、自戀與物質(zhì)主義、同理心能力降低和網(wǎng)絡社交等相關?,F(xiàn)代社會中自戀的人數(shù)在增加。
3、低自尊與安全型自尊: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焦慮、孤獨、飲食障礙。當?shù)妥宰鹫吒杏X很糟糕或受到威脅時,他們更傾向于透過有色眼睛看待一切-注意別人最壞的行為,并認為伴侶不愛自己。
安全型自尊的人不會因外在因素(如成績、長相、金錢或其它贊美)影響,而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在的特質(zhì)而感覺良好,處于一種健康的狀態(tài)。而主要依賴于外部因素建立自尊的不安全型的人,他們的價值感更脆弱,會經(jīng)歷更多的壓力、憤怒、人際關系等問題。
諷刺的是,那些不安全型自尊的人對真正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東西卻往往視而不見,更關注于如何讓自己變得漂亮,更有錢或更受人歡迎。因為,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覺成為我的目標,我們就很難敞開心扉接受他人的批評,而是更傾向于抱怨他人而不是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更加強迫自己追求成功,而不是在行動過程中享受快樂。這樣下去,如此尋找自尊并不能夠滿足我們對能力、人際關系和自主性的深層需求,反而有更多壓力和焦慮。
因此,對不安全型自尊者來說,少關注自我形象,多注意開發(fā)自己的才能和發(fā)展人際關系,才會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多些自我同情,少些與他人比較,更善待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