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是一門學問。做好了頂多留個好名聲,做不好落下埋怨。
在一些善良的人看來,幫助別人是好事,為什么還不能隨便幫助別人呢?古人說: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這意味著,雖然是好心幫助別人,但是也要有原則。一味地善良,老好人,幫助別人得不到好處,還落得一身埋怨。心理學家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成長,如果你總是想辦法幫助別人,別人就得不到成長。換言之你不是幫助他,而是害他。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有三種人向你借錢,你可以借給他:一個是生病、一個是教育,還一個是紅白喜事。遇到突然變故的,可以幫助他;本身就十分貧窮的,就不要幫助他了。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陷入迷茫,一時遇到困境是在所難免的。只要他內心有上進心,你就可以幫助他。但是有些人本身秉性懶惰,不思進取,毫無上進心,這樣的人就不要幫助他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好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教給別人,但是不要單純的給他某些好處。人們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你經常幫助別人,而且只是單純的給他食物、給他錢財,那么這個人很快就會變得越來越頹廢。只有想辦法交給他謀生之道,他才會真誠的感激你。相反,如果你總是給他財物,有一天你不給他了,他反而會怨恨你。對于他人的依賴得不到滿足,就會變成攻擊行為。
一個是客觀上心理學對于幫助別人的看法,一個是心理咨詢者對于咨詢對象的要求。前者,我們是否需要幫助別人,取決于兩點:對方是否表達需求;我方是否力所能及。如果別人并沒有向你表達需求,或者對方的需求不在你的能力范圍內,那么你就不需要幫助對方。后者,心理咨詢者對于咨詢對象的要求就是,咨詢者要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且渴望得到一種改善。如果他自己沒有發現問題所在,并且也不想變好,那么誰也幫不了他。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就像那個“不食嗟來之食”的那個人一樣,別人并沒有表達需求,而你偏偏覺得別人需要幫助,對別人呼來喝去,讓對方自尊心受傷害,這是不可取的。與此同時,別人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無論你看到別人成長有多慢,成績有多差,都有其成長的規律在,一味地揠苗助長反而不利于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畢竟你能夠幫他一時,幫不了他一輩子。能滿足他此時的需求,卻無法滿足他愈發貪婪的需求。
良言難勸該死鬼,慈悲不度自絕人。西方心理學咨詢的原則,幾乎沿用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一個人想要做心理咨詢,你最起碼大概明白自己出現了什么問題,并且想要變成什么樣子。哪怕你看到大街上什么人有心理問題,但是別人并不需要幫助,那么無論你費再大的力氣都是徒勞無功的。只有當別人向你求助的時候,并且在你的力所能及之下,你才可以考慮是否幫助他,或者用什么樣的方法幫助他。
本來需要幫助的是別人,可是偏偏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是熱心腸,總是想要幫助別人。可是他們沒能幫上別人忙的時候,內心就會產生愧疚感,自己反而需要別人的幫助了。的確幫不上忙的情況下,你也要讓朋友看到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句話搪塞過去。同時,如果朋友不理解你的實際情況,不能夠體諒你,那么這樣的朋友也不要來往了。
能夠幫上別人是好事一樁,但是沒有幫上別人也不要心存愧疚。有時候你沒有幫上忙,不是你錯了,而是對方找錯了人。心地善良、愛幫助別人的人,同時也具備強大的共情能力。以至于他們不能幫上別人,內心就會如同當事人一樣心如刀絞。面對這種情況,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不要過分的自責。同情別人可以,但是不要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
總而言之,幫助別人是一門學問。既要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也要考慮到對方的成長需求,同時還有兼顧自己的能力范圍。僅憑義氣幫助別人,毫不顧忌后果,最后彼此都會因此受傷。
作者:九霄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