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聽到過很多焦慮、強迫、抑郁的患者抱怨說:“我看了很多書,治療神經質癥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或者“為什么我覺得不思考明白我就是不想去做事呢?我就是無法放下,依然在糾結...”。知易行難,這是我們都明白的一個道理。就像看懂一本自行車騎行手冊與真正能夠自如騎行自行車之間是存在差別的。我不否認,真正掌握森田療法、ACT療法、EPR療法都需要堅持不懈的實踐,但是并非如這些患者抱怨的那樣——道理很容易懂,卻不好實踐。之所以實踐起來困難,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對各類療法的理解僅限于表面,未觸及到本質。比如我診療的很多患者對順其自然就簡單地理解為“隨它去、無條件地接納”,這顯然不是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順其自然意味著把允許所有念頭、情緒的出現。還有的患者雖然理解順其自然是處理好“念頭、情緒、軀體癥狀”與“我”的關系,但是不深刻。糾正這類認知問題,首先患者要明白,念頭、情緒、軀體癥狀三者的本質,以及它們之間關系。念頭是我們腦海中的文字、聲音、圖像,情緒是念頭在我們身體感受上的反應,軀體癥狀是持久、劇烈的情緒在軀體上的反應。三者是引起 與被引起的關系。簡言之,我們的腦海先產生一個念頭,緊接著我們由于這個念頭而滋生了情緒,情緒會帶來身體上的反應(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心慌、胸悶等等),如果這個念頭、情緒經常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我們的身體會習慣、加深這種反應,短暫的情緒就會形成長久的軀體癥狀,這就像一次一次的“天氣”最終變成了持久的“氣候”。因此,我們治愈自己的焦慮、強迫,必須要從問題的根源,也就是“念頭”入手,學會對待念頭的方法,才是各類療法的核心。其次,即使明了了上述的理論,很多患者誤把“轉移注意力”視為了對念頭的控制,認為轉移注意力是需要努力的,是“強迫”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不能控制念頭。事實上,順其自然也好、解離也罷,要求的都是不能駁斥、順從念頭,同時也不要打壓、抑制念頭(即大部分患者理解的不控制念頭)因為這樣你就沒有讓念頭保持原樣,反而是給予了它更多的注意力,使它更加強大,同時反感、排斥念頭的出現,會滋生更多的二級念頭與二級情緒,即因為念頭而產生的念頭、因為焦慮而產生的焦慮,在ACT療法中,我們稱之為“不純粹的痛苦”。但是“轉移注意力”、解離想法都不是控制念頭,而是對念頭的不理會,即單純把注意力從念頭本身調離,不給念頭煽風點火、添油加醋。換言之,不理會念頭是“允許念頭出現+停止給念頭提供注意力從而達到切斷念頭”,而控制念頭則是“不允許念頭出現+雖然也是切斷念頭,卻無形之中給予了念頭注意力”,兩者的原理、效果是完全相反的。這就是為什么我會反復對患者強調要不斷練習覺察、不理會念頭的重要性。不理會就是將注意力導向當下,這不是控制念頭。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順其自然與為所當為是同一個事情的兩個側面,很多陷入理論強迫的患者把這兩者分開對待,認為這是毫無干系的兩個獨立步驟,事實上兩者具有同時性與同一性,順其自然就是為所當為,兩者是同時發生的,且不可分離的,都是強調把注意力從對念頭的糾纏上導向當下的現實。
二,很多患者說自己實踐起來很困難,無法從頭腦中出來,活在當下。事實上,這句話本身還是一個想法,一個念頭,還是我們僅僅覺察之后,不該理會的一段文字、圖像、聲音罷了。與其說做不到,不如說很多患者不愿意做,因為它的身體已經習慣了對痛苦上癮。事實上,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不理會”才是一個不需要努力的事情,“理會、糾纏”才是需要努力的事情,就像之前你需要每天跑10公里,現在我僅僅要求你放棄跑10公里,在家休息就好。“不理會”就是在思維層面放棄與念頭任何的糾纏,當念頭來了,你想與其糾纏只是因為你習慣了這種窮思竭慮來消除焦慮的模式,一下子讓你放棄,你會覺得略有不適。事實上,只要你肯做出選擇,即停止在思維層面與強迫念頭、負面思維的糾纏,你的痊愈就在下一秒。本質上來講,強迫癥的痊愈需要的是一種“不費勁”的努力,“不治療”的治療。只要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痊愈在當下就會發生。
三,很多患者以為為所當為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與韌性,是一項艱苦的考驗,事實上并非如此。仔細回想一下,在你沒有患神經質癥之前,生活的一切都是不受強迫、焦慮、抑郁干擾的,你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這些都是本來輕松愜意的生活。你現在之所以覺得生活很困難,是因為你被思維創造出來的強迫、抑郁、焦慮癥狀束縛了手腳,而這種束縛,完全不是客觀的,是主觀的,只要你不認為它存在,它就不會存在。不在生活中為情緒、念頭浪費一點時間,這本來就是生活的常態,而不是一個刻意需要努力做到的任務。因此,要想療愈自己的焦慮、抑郁、強迫,一定要以生活實踐為中心,這是及其正常、無比輕松的一件事,僅僅要求你回到生活之中,該吃吃,該喝喝,權當癥狀不存在。
四,如果還是覺得難以實踐成功,不妨多抽點時間練習一下正念、冥想。當你被思維困住、被情緒糾纏時,給自己10分鐘的時間,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或者專注于自己的腳步,去散步。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數100次呼吸,全身心的感受吸氣、呼氣時的身體狀態,或者數1000次腳步,全身心體驗這1000次腳步與地面的摩擦。這也很有有利于將你從頭腦拽回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