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學研究結果(成果)都需要也必然會在歲月的長河中接受檢驗,一是同行的重復驗證,二是實踐和時間的驗證。10多年前在世界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說,聽音樂,尤其是莫扎特音樂可以讓人聰明,提高智商。真的是這樣嗎?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弗朗西斯·勞舍爾等發表于1993年10月14日的英國《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說,他們邀請大學生聽音樂,然后對他們進行智商測試。大學生在聽了10分鐘的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后,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明顯的提高。比如,“與聽放松指令和不聽音樂時相比,聽了音樂的大學生智商得分(IQ)提高了8或9分。”這種現象后來被廣泛稱道為“莫扎特效應”。對此現象作者給予了因果關系的解釋。
音樂和其他人類智慧活動之間的關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古典理論。可是到了近代,研究人員所能證明的只限于建立空間辯證能力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如今大腦皮質神經結構模型的建立,能讓人知道腦部的音樂活動和人類大腦中其他辨認能力有一種共同的遺傳性神經機制,是由高度組織化的短暫空間密碼通過在大腦皮質部位傳播而產生的。所以,作者認為,音樂和空間能力之間的關系其實是通過訓練大腦數組特定的神經元,借此累積類比的模式,完成音樂性功能思考。
研究結果一一發表,就產生了轟動效應。因為這個結果也可以解讀為聽古典音樂的孩子比不聽的孩子智商要高。在世界各地同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以及教育工作者,甚至政府機構和官員都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堅信以莫扎特為代表的古典音樂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有極大功效。最為典型的是,早在幾十年前,美國佐治亞州,為該州每一位新生兒都免費發放古典音樂CD和磁帶。而佛羅里達州則要求公立日托幼兒園播放古典音樂。一時間讓孩子聽古典音樂成為時尚。
“莫扎特效應”及時地傳播到了世界各國。在中國,人們也受“莫扎特效應”的影響而讓孩子學習或聆聽莫扎特音樂及其他古典音樂。
不過,“莫扎特效應”很快就受到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質疑。第一,古典音樂作家和作品多的是,如貝多芬、巴赫和柴可夫斯基等,為什么就單單是莫扎特管用?其二,勞舍爾等人的研究只是說莫扎特音樂對大學生管用,嬰幼兒、兒童和中小學生是否管用?其三有沒有其他相同的研究得出相似的結論?而這后一個質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科學研究的結果需要在相同情況或相似條件下得到重復驗證。
正是在這一點上,一些研究人員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陸續發表在不同的雜志上。但是在發表勞舍爾等人的“莫扎特效應”的同一雜志上的不同觀點的文章引起了更多更大的關注。《自然》雜志曾上發表兩篇文章,對16項所謂的“莫扎特效應”的研究進行了分析,而且有相應的實驗。這些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音樂對空間智力的總體影響可忽略不計。
第一篇文章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所作,標題是:“莫扎特效應”的預兆或悲歌。查布里斯說,他使用統合分析證明,“莫扎特效應”所說的任何認知的增強都是很小的,而且在總體上并不能反映出IQ或推理能力的任何變化。
同一期《自然》上的另一篇文章是由斯·斯蒂爾和西蒙·達拉·貝拉等9位作者聯名發表的。這9名作者分別來自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系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社會科學中心。文章的標題也是:“莫扎特效應”的預兆或悲歌。
這9名作者說,“莫扎特效應”稱,聽了莫扎特音樂后大學生的斯比量表(Stanford—BinetIQ scale,我國國內仍習稱比西量表)智商測試提高了8或9分,而“我們依照原始報告所用模型的步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幾乎沒有證據證實聽音樂對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作用”。
瑞士心理學家艾德里安·班格特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奇普·希思在2014年12月的《英國社會心理學雜志》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莫扎特效應”:追蹤一個科學傳奇的演變》的文章。這篇文章顯然是把“莫扎特效應”的產生、演變、發展和應用當作一個典型的科學傳播案例來研究。與此同時,他們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在歐美一些媒體和網站廣為傳播,尤其是大學的校報和網站,比如斯坦福在線等。
在班格特和希思看來,“莫扎特效應”并不可靠,但它能流傳卻是有原因的。在現實生活中有那么多人相信“莫扎特效應”,并認為這個研究是針對嬰兒的,這是因為嬰兒是很多人焦慮的中心。父母非常擔心其年幼的孩子,而“莫扎特效應”似乎是緩和這種擔憂的一種方法。這種擔心是一種普及面很廣的被貼上嬰兒決定論標簽的陳舊觀念。這種觀念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認為孩子成長的早期有一個關鍵階段,對孩子的一生有著不可逆轉的影響。相應的,在中國就是胎兒和出生時期,所以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鼓動下,胎教音樂、莫扎特音樂和早期教育在中國大行其道。
班格特和希思分析說,“莫扎特效應”能成為一個科學傳奇流傳深遠而廣泛是因為它能為社會和教育界找到教育失敗的借口。他們發現,在教育系統特別不令人滿意的州,如佐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媒體和報紙宣傳“莫扎特效應”的比率比教育搞得好的其他州高得多。而且,當一個社會面臨問題和麻煩時,人們就越熱衷于尋找答案,即使這些答案的來源并不可靠,而且只是通過政府討論和新書出版來告知公眾,而不是靠科學研究的資料和結果告訴人們。
另外,一些公共團體也對“莫扎特效應”做出了并不認同的解讀。美國“兒童智力開發媒體聯合會”的創建人拉尼·勒維女士就認為,大多數生產商的產品(兒童古典音樂)都是基于一些未經很好驗證的理論,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聽古典音樂就能變聰明的話,那么結果可能會讓他們失望。
音樂開發大腦:有用還是無用?
面對批評和質疑,持肯定態度研究人員再次舉出了一些研究結果來證明“莫扎特效應”,或至少證明聽音樂是有益于開發和鍛煉人類大腦的。
首先是發表“莫扎特效應”的勞舍爾出面迎擊。她通過記者加里·克里威爾在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透露其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內容是,“莫扎特效應”不僅在人身上存在,在小鼠身上也存在,而且作用更大。她讓30只小鼠一天聽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12小時,持續了8個多星期。結果顯示,這些小鼠通過迷宮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迷宮試驗中,聽了音樂的小鼠比起那些未聽音樂或呆在無害噪音環境的小鼠來,犯錯誤小于37%,過迷宮的速度快了27%。而這些結論是通過對照組獲得的,因而具有真實意義。
勞舍爾對此的解釋是,聽了莫扎特奏鳴曲的大鼠,其大腦海馬區內刺激和改變腦細胞聯系的幾種基因的活躍水平有明顯提高。這些基因分別負責生成一種神經生長素、一種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化學物質以及一種神經突觸生長蛋白。后來,舊金山舉行的認知神經學研討會上,勞舍爾重復了這些說法,并希望她的發現有助于為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患者設計音樂療法。
另一方面,《新科學家》為音樂與人、疾病的關系專門開辟了一個專輯,提出了種種有利于“莫扎特效應”的解釋。比如,嬰兒對音樂或歌聲的反應要比話語更強烈。對于6個月大的嬰兒母親的歌聲是最容易讓其入眠的。同時,音樂中最廣泛的旋律恰恰反映出我們人體自身的韻律,比如,心跳和呼吸的節律。而人類也用聲音的大小、高低、強弱來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同樣音樂也是如此表達情緒和情感的。這些因素無疑是進行音樂療法的天然的基礎,無論是創傷、外傷還是各種疾病、緊張及不良情緒。
對于音樂為什么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家約翰·斯羅博達作了一個概括。第一,音樂是一種強大的個人體驗的源泉;其二,音樂有一種天生的特質,能模仿這個世界的情緒信號;其三,隨著時間展開的音樂結構所表現出的音樂情緒效應,我們是可以感知到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