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和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不少人選擇運動鍛煉來強身健體,像跑步、打球、瑜伽等運動,尤其受到中青年人群的喜愛,甚至已成為一種社交新時尚。然而,往往在不經意之間,危險已悄悄來到身邊。
澎湃新聞政務頻道2022年7月20日報道,男子小郭在健身房進行健身活動時,身體突發左肢無力、上抬力弱,持物不穩、行走不穩,伴言語含糊,吐字不清等情形。工作人員發現后,撥打120急救電話,將小郭送至附近醫院救治,次日轉入省立醫院急診治療,急診以“腦出血”收治入院,入院記錄中載明“既往史:發現'高血壓病’3年,未規律監測血壓,未予藥物治療”。經治療后小郭出院,醫生叮囑其要規律服藥,監測血壓,注意臥床休息,避免體力勞動。
無獨有偶,一名體重200多斤的男子,為減肥在健身房進行高強度訓練時,突發腦出血險些喪命。《生活報》2019年4月9日報道,36歲的姚先生身高1米85,體重200多斤,且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姚先生知道自己血壓高,卻未加以干預控制。有一回,他決定去健身房健身減肥,并選擇了高強度、運動量大的健身項目。正當其揮汗如雨之際,卻突然倒地不起,健身房工作人員見狀立即撥打120將姚先生送到省醫院。該院神經外科醫生表示,患者送醫時右側大腦大面積腦出血,并出現腦疝癥狀,隨時有死亡風險。經緊急手術救治,才將姚先生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約70%~80%腦出血與高血壓有關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學術副院長兼神經外科6A病區主任于耀宇表示,腦出血(ICH)又稱“腦溢血”、“出血性卒中”,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一種常見而又難治的疾病,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
雖然發病率不及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但根據《中國腦出血診療規范(2021版)》,腦卒中患者中腦出血患者的致殘、致死率高于腦梗死患者,腦出血患者1個月死亡率高達35%~52%,6個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遺留殘疾,是中國居民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令人觸目驚心。
根據規范,我國原發性腦出血合并高血壓者可高達70%~80%,故而我國一直沿用“高血壓腦出血”命名。于主任講解道,高血壓是我國居民常見的慢性病,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由于高血壓導致顱內小動脈發生病理性變化,表現為小動脈管壁發生玻璃樣或纖維樣變化,在血壓突然波動時(如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發生破裂,血液進入腦實質或腦室內進而導致HICH的發生。
▲ 約70%~80%腦出血與高血壓有關
HICH典型表現為突然出現的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多伴有一側肢體偏癱、感覺障礙和失語等癥狀,可伴有意識障礙,如躁動、嗜睡甚至昏迷。早期雙側瞳孔縮小,當血腫擴大,腦水腫加重,可出現顱內壓增高,引起血腫側瞳孔散大等腦疝危象,危及患者生命。
高血壓腦出血重在“防”
前面新聞事件中兩位當事人雖然年紀不大,但都忽視了自己罹患高血壓的健康隱患,劇烈運動引起血壓波動,讓兇險的腦出血有了“可乘之機”。所幸得到了及時救治,才沒有釀成更嚴重的后果。
于耀宇主任表示,HICH的治療包括內科治療和外科治療兩部分,原則是控制出血、降低顱內壓和防治并發癥發生。通常,對于出血量小、病情較輕的患者以內科治療為主;如果出血量大、占位效應明顯、病情危重,在排除手術禁忌后應考慮采用外科手段(開顱手術、微創手術等)干預,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和盡可能減少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損傷,以挽救生命并降低致殘率。
“防治高血壓腦出血,重點還是'防’。”于主任表示,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是常見的生活習慣病,調整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習慣,對疾病的控制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高血壓腦出血重在“防”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定期監測血壓。尤其是高血壓或有高血壓傾向的人群,有條件的每日早晚各測一次,詳細記錄測量血壓的日期及血壓讀數。
2.平穩控制血壓。高血壓患者應按時吃藥,將血壓保持在正常范圍。臨床上,一些患者不聽從醫生指導,自行增減藥量甚至停藥,導致血壓劇烈波動,進而誘發腦出血。
3.積極治療易引起腦出血的其他原發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4.避免“三高”飲食,戒煙限酒,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
5.控制體重,合理進行運動鍛煉。對于存在腦卒中危險因素,尤其是有高血壓病史的人群來說,在運動時務必謹記“科學適度、量力而為”。
6.保持心情舒暢,心態平和。減少因精神緊張、激動煩躁等負面情緒引起血壓波動。
于耀宇主任提醒,腦出血雖發病突然,但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數小時或數日內會有一些異常表現。患有高血壓病的中老年人,一旦突發頭暈、頭痛(可持續加重),突發一側肢體或頭面部、舌部暫時性發麻、乏力或活動欠靈活,不自主流涎、吐字不清,血壓持續升高等癥狀時,應高度警惕腦出血的可能性,盡快將患者送往具備腦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