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洛陽。
抵達洛陽的游客,十之八九是沖著龍門石窟來的,我們也不例外。趁著河南旅游免門票的政策,提前一周預約好龍門石窟的門票,還專門留了一天時間,準備好好逛逛這座世界文化藝術寶庫。
原本想著如果結束時間早,還能順便去趟關林廟。結果我們在龍門石窟一逛就是一天,還頗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因為除了石窟,景區的看點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豐富許多。
今天這篇游記,主要給大家講講龍門石窟的游玩攻略,如果你第一次來洛陽龍門石窟,不妨參考看看。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距離市區12公里,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三大石窟藝術寶庫,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絕對是不能錯過的必游景點。
龍門石窟最主要的看點,毫無疑問是雕刻于伊河兩岸龍門山與香山之上,南北長達1公里的石窟造像,其中包括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
除此之外,龍門石窟景點還包括香山寺、白園等景點,這里同樣蘊含著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龍門石窟景區距離市區不遠,交通比較便利。從洛陽火車站打車過來大約40元,從洛陽高鐵站打車大約20元(記住打車到龍門石窟西北服務中心,從這里穿過一條美食街,就是西山石窟了)。市區和高鐵站都有直達景區的公交車。
景區門票90/人,現階段(11月10號之前)可以提前在官方小程序預約免費游覽。
整個景區分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部分。如果大家時間充裕,建議預留一天時間,因為看點真的非常多;如果時間有限,就把西山石窟作為重點來游覽,畢竟龍門石窟90%的精華石窟都集中在這個區域。
龍門石窟景區的游覽順序為: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白園。
需要注意的是,這四個景點都需要驗票,是一條不能走回頭路的U形游覽線路。西山石窟在伊河西岸,逛完之后穿過一座橋就到了伊河東岸,另外三個景點都在東岸這邊。如果時間有限,東山石窟門前有景點擺渡車,可以直接坐到景區入口處。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四百多年的營造,終于形成今日的規模。這些石窟90%的精華都集中在西山石窟,值得花時間細細品味。
大家可以重點關注:
1、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盧舍那大佛以武則天為形象,是龍門石窟中的標志,其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2、賓陽三洞:這三個石窟開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展現了我國雕塑藝術由北魏到唐代的風格轉變。那尊網紅“剪刀手”佛像就位于賓陽北洞中。
3、萬佛洞:唐代武周時期作品,由女官監工開鑿,比較有特色的是洞窟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窟頂還有一朵蓮花雕刻十分精美。
4、藥方洞:洞窟內雕刻有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
逛完西山石窟,穿過伊河大橋,就到了東山石窟的入口。和西山石窟“近在咫尺”的石窟群不同,東山石窟是需要爬到半山腰才能看到石窟造像的,比較耗費體力。
東山都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損壞比較嚴重,大部分佛像都已經看不清面容和姿態了。其中看經寺是東山最大的洞窟,里面有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不過我們來的時候這個洞窟正在修繕,沒能看到。
如果游覽時間緊張,東山石窟可以忽略,因為爬山確實有些累。但禮佛觀景臺千萬別錯過,這是欣賞盧舍那大佛的最佳觀景點,很多宣傳照都是從這個地方拍攝的。
觀景臺拍完照,順著伊河繼續走上十分鐘,就到了香山寺的山腳下。這個寺廟在半山腰,也需要爬山才能登臨,其內人文底蘊深厚,值得一去。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距今1400多年。這座寺廟和好幾位名人有關,武則天、乾隆曾多次游覽,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如今寺內還保留著一棟“蔣宋別墅”。
白園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如今修建成了一座園林,依山而建,樹木蔥郁,典雅秀美。我也是來了這里才知道這位唐代大詩人最終在洛陽度過了晚年,并最終安葬于東山琵琶峰之上。
總結來說,龍門石窟看點太多,值得細細品味。我們花了一整天時間,依然覺得意猶未盡。如果想來,一定給這里留夠充足的游覽時間吧!
END
走走停停,我們一起看世界
○
小漁的行旅日記
○
旅行 | 攻略 | vlog | 攝影 | 心情
商務合作
旅行達人|自由撰稿人|百家號導師|入駐多家自媒體、OTA平臺
全網@小漁的行旅日記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