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質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質量較小的中子星)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降,停止發光發熱。
黑矮星是理論上估計存在的天體﹐指質量大致為一個太陽質量或更小的恒星最終演化而成的天體﹐它處于冷簡并態﹐不再發出輻射能。由于一顆恒星由形成至演變為黑矮星的生命周期比現今宇宙的年齡還要長,因此現時的宇宙并沒有任何黑矮星。假如現時的宇宙有黑矮星存在的話,偵測它們的難度也極高。因為它們已停止放出輻射,即使有也是極微量,且多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遮蓋,因此偵測的方法只有使用重力偵測,但此方法對于質量較小的星效用不大,這個問題在于偵測到了一顆和白矮星大小相仿的不發光星體,以現有技術很難區分它是行星還是黑矮星。
黑矮星是假想中的恒星殘骸,是當一顆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的光或熱的狀態。由于一顆白矮星要達到此種狀態所需要的時間遠高過當前已有137億年的宇宙年齡,因此在現今的宇宙中尚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而溫度最低的白矮星將會是宇宙年齡的一個觀測極限。
白矮星是由主序帶上中或低質量的恒星(質量上限在9或10倍太陽質量),在它擁有的溫度能使用的元素都在融合中耗盡或驅散之后的殘骸 一個高密度的電子簡并物質除了緩慢的熱輻射之外,最終將成為一顆黑矮星。
如果真有黑矮星存在,它也很難被偵測到,因為依照定義,它們只有很少的輻射。一種理論認為可以利用重力的擾動來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