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一張照片中,畫面構圖起著最主導的地位,并直接關系著作品呈現(xiàn)效果。撇開瞬間的把握不講,如果光線不好可以用后期、色彩不好可以轉黑白或調色調,但是構圖如果不理想,那三維空間中的表現(xiàn)定性后,靠裁剪畫面是難以補救的。我們面對拍攝主體時,常常會不假思索地安排在照片中央,這樣的構圖確實飽滿震撼,但是看多了也就免疫了。為了避免畫面呆板缺乏新意,利用畫面元素與構成合理分割來呈現(xiàn),就成了拍攝現(xiàn)場的一大構圖技巧。
在拍攝高原上的徒步者時,攝影師運用黃金分割法進行構圖和安排畫面元素。
黃金分割構圖
黃金分割是一種數(shù)學上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具有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應用時一般取0.618 。對許多畫家、藝術家來說“黃金分割”是他們在現(xiàn)時的創(chuàng)作中必須深入領會的一種指導方針,攝影師也不例外。
數(shù)碼相機感光元件的幅面的比率,正好非常接近這種黃金分割的比率。以下圖為例,在長邊上,以1:0.618為基準找到y(tǒng)點,并連接該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對角線,然后從右上角向Y點作一線段交于對角線,這樣就把矩形分成了三個不同的部分。現(xiàn)在,在理論上已經(jīng)完成了黃金分割,下一步就可以將你所要拍攝的景物大致按照這三個區(qū)域去安排進去,當然也可以將示意圖翻轉180度或旋轉90度來進行對照。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使用近似于黃金比例的數(shù)據(jù)。比如2/3、3/5、5/8、8/13、13/21等都是接近與1:0.618的比例,這樣就更加方便在我們在拍攝構圖時侯的運用。
黃金分割比例的用法有很多,比如利用黃金分割點來安排畫面主體的位置,而陪體則放置在其他區(qū)域,此時畫面便會給人以和諧、有序的感覺。如圖,作者將主體花朵放置右下視覺中心點附近,而陪體花朵放置在左邊區(qū)域,讓整個畫面看上去充滿和諧美。
“三分法則”實際上僅僅是“黃金分割”的簡化版,是將畫面平均分為三等份,并擬出兩條水平或垂直的分割線,就是把畫面劃分成分別占1/3和2/3面積的兩個區(qū)域。在取景構圖的時候將被攝主體或地平線等放置在分割線的位置。
三分法的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對稱式構圖,對稱式構圖通常把被攝物置于畫面中央,這往往令人生厭。三分法相對與黃金比例來說更直觀,更容易操作。
將主題建筑至于畫面的左三分之一處,進行突出表現(xiàn)。
井字格是在三分法上的延伸。是利用三分法構圖中兩條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得到的四個點,這四個點與之前提視覺中心點”非常接近。通常相機的取景框中會提供井字格輔助線,這就更方便我們將被攝主體安排到“視覺中心點”附近。
井字格分割法適合拍攝各種題材的攝影作品,花卉、動物、風景、人物都可以發(fā)揮其作用。例如,設想我們看到了非常引人入勝的風景,但缺少具有優(yōu)美幾何結構的被攝主體,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只會是一個空洞泛味的場景,那該如何處理呢?試著尋找一個與這種單調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的物體,并將這一被攝物置于“十”點位置,這樣照片就有了一個明顯的錨點,并將觀眾的目光由此出發(fā)引導至整個風景。
拍攝甘南拉卜楞寺時,將廟宇置于“井”字的上兩個橫豎線交叉點上。
對角線構圖顧名思義就是把主體安排在畫面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fā)生直接關系。富于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chǎn)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
在拍攝海邊的日出時,使用廣角鏡頭貼近水面,讓海浪形以對角線呈現(xiàn)。
對角線構圖多用于拍攝風光照片,如果能讓山的輪廓線穿過對角線,拍攝效果將會非常理想。將海岸線以對角線形式構圖,可以強化海岸的長度,使畫面生動許多。畫面元素沿畫面的對角線排列,可以使縱深感得到強調,通過改變拍攝構圖使畫面充滿了活力和動感。
拍攝尼泊爾寺廟中的經(jīng)筒時,利用長焦鏡頭,由近致遠斜向表現(xiàn)。
拍攝立交橋夾縫中的大樓時,利用對角線構圖來呈現(xiàn)。
在青海吾屯寺中拍攝時,將院墻與大殿安排在畫面對角線的兩個點上。
線條是構圖的要素之一,曲線是線條中最具有美感的一種線型,S是曲線的組合和延伸,無論曲線的形狀是什么樣子,我們都可以統(tǒng)稱為“S形”。所謂S形構圖,實質上就是在畫面中放進曲線的被攝體(比如河流等)。能讓畫面整體充滿動感、強化空間,產(chǎn)生優(yōu)美、雅致、協(xié)調的感覺。這種構圖形式被公認具有美感。
在四川唐克鄉(xiāng)拍攝黃河九曲十八彎時,利用中焦鏡頭截取和強化彎曲的河流。
S形,在構圖中還具有一種穿針引線的作用,它可以把畫面中散亂無關聯(lián)的景物連接起來,形成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比如在風光、旅游攝影中,常常遇到一些遠景的山巒與近景的林木石崖之間沒有整體的有機的聯(lián)系,可以選擇一條彎曲的河流或蜿蜒的小路,以S形由遠及近地把各種景物串聯(lián)起來,使之渾然一體,構成完美的畫面。
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曲線的美,我們在構圖過程中應大膽的取舍,舍去那些不相關的景物,以便更好的展示曲線自身的魅力。這里,攝影師舍去了整體的山,只選擇取景彎曲的道路作為拍攝主體,從而讓視覺更加集中在道路上。
拍攝山中的油菜花時,利用S形態(tài)表現(xiàn)山體交界和公路的曲折。
攝影師則選用“S形”的樹枝作為前景,使畫面更加優(yōu)美雅致。“S形”構圖是攝影師發(fā)現(xiàn)美、捕捉美的一種過程,只
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不同樣式的曲線,從而拍攝出更加出色的照片。
線條、影調按X形布局,透視感強烈,有利于把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的特點,常用于建筑、大橋、公路、田野等題材。對于呈現(xiàn)放射形狀的物體,我們也可以運用X形構圖來拍攝,例如圖3中的花朵,每一個花盤都是一條放射線,將視覺引向中心點。
拍攝有規(guī)律的建筑時,利用鏡頭的透視關系來形成近大遠小的線條,進而形成X型的分割效果。
在威尼斯拍攝懺悔橋時,利用水路和天空與建筑的夾角線條,形成X形的匯聚,來集中觀眾視線。
拍攝川西四姑娘山時,利用山體的倒三角特征與水面倒影相結合,拍攝X型分割構圖。
總結
攝影創(chuàng)作離不開構圖,這就像寫文章離不開章法一樣重要,不是可有可無的,實屬作品成敗的關鍵。攝影構圖的特殊性,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為兩步;一是選擇角度拍攝,二是照片的剪裁。我們在拍攝時,要時常走動來改變元素的排列特性,并且熟練地利用鏡頭透視效果來詮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