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后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并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唐宋之際,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后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鑫墨,本名 秦躍強,天津人,師從于蕭朗、余峰、哈銘等名家,進修于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研究生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中國商業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國家級珠寶玉石鑒定師。
鑫墨先生自幼喜好書畫篆刻,得津門名家哈銘先生啟蒙,得其傳授,遂此入門,既有摹擬漢印之深厚基礎,又具漢碑額篆及天發神讖碑之書法根底。其作品上溯秦漢下逮元明,取法鄧石如、徐三庚、趙之謙及漢碑額篆與天發神讖碑,參用其飛動體勢,使之熔為一爐,加以用筆妍媚婉約,沖刀利落,章法虛實相間,風格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