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雕塑在西安的歷史并不長,據說西安第一個城市雕塑,是西安人民劇院入口處的工農雕塑,創建于1953年。60多年的世相變遷,蘇聯風格雕塑的風采依然獨一無二,留下了一個時代的獨特記憶。
城市雕塑大規模地出現在西安街頭巷尾也才是近20年的事情。它們散布在西安東西南北的街巷中,各種風格,各種材質,各種主題,各種色彩等等不一而足,可圈,可點、可愛,可笑……
可圈:自由開放,引領著城市文明的腳步
曲江作為西安極富爭議的全新區域,面孔極其復雜,但它的城市雕塑作品卻無疑是最豐富、也最具有藝術性的。
十多年前,寒窯附近還是一片麥地,如今在這個公共空間中,居然出現了男女之愛的主題雕塑,雖然頗具爭議,但也是巨大的進步,在這一點上,曲江對社會文明進步的貢獻不容置疑。
若干年后,在這些主題雕塑中游玩長大的孩子,其觀念和行為一定是明快和健康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已經對男歡女愛的場景脫敏了。
可點:色彩斑斕,穿越歷史和現實
在任何角度拍攝,大慈恩寺遺址公園的佛像都能與大雁塔形成一幅新的畫面,雕塑和地標相互輝映,視覺效果極好,這是我眼中城市雕塑的最高境界。
在天氣晴好的時候,從西向東拍攝這組意喻萬國來朝的雕塑,可以避開雜亂的背景,看上去氣場十分強大。
“拉面女神”至少也有20多歲了,所在地從公路學院更名為長安大學也已經有16年了,至今”女神“還是那么清純。歲月居然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一絲的滄桑,青春依舊閃亮,身姿依然挺拔,這是并不多見的能夠跨越局限的雕塑。
這是大興善寺西街人文歷史主題街區路口的雕塑,妖嬈的舞姿,飄逸的衣袂,手握橫笛,頗有幾分敦煌飛天的意態,但是的但是,女子罕見地背著一對天使的翅膀。所以你必須重新設置你的認知系統,你必須以超越東西,無關古今的心態來接受這個來到俗世的仙女。
這組雕塑名為“古風新韻”,設計者為方昕。旨在表現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這組女胖子原來在南門廣場,那可是位置顯赫,萬眾矚目,現在的新家是陰涼的雁塔文化新天地廣場附近的綠化帶里,完全失去了當初設計的六大定位目標。此中落寞和遺憾的滋味除了雕塑的作者有,估計胖女子也有。
大雁塔東苑的皮影雕塑展現了乾縣和禮泉弦板腔皮影戲的前后臺場景。皮影很常見,如此聲嘶力竭吼秦腔的人像并不多見,此中人物的張力和表現力十分強大。
這件雕塑名為“鏡像”,位于西華門東南角,建設于2004年,由賈濯非設計。
雕塑用一個象征性的鏡子,將歷史和現代聯系起來,鏡子兩邊的4個女性銅像象征著古城從唐代的興盛到現代的振興的歷史變革,和平鴿則象征著古城市民熱愛和平的美好愿望。鏡子左側為兩個唐代的仕女,右側為兩個現代的年輕女孩,四個人仿佛穿越時空進行交流,和東側的近代報話大樓一起在此形成多重時代的交織。
可愛:生動有趣,點亮了庸常生活
這是大雁塔西苑民俗園雕塑群落中的一件,某天,有游客惡作劇地在老先生的嘴巴上放了正冒煙的煙屁股。
有一陣子,常去大雁塔西苑拍攝這些雕塑,反復搜索才知道,這是西安藝術家李小超2005年為西安大雁塔西苑創作的大型民俗青銅雕塑。
雕塑群落的內容都是關中農村那些耳熟能詳的生活場景,有我們熟知的”帕帕頭上戴“,“秦腔不唱吼起來”,“凳子不坐蹲起來”,“鍋盔像鍋蓋”,“房子半邊蓋”等等,這些內容和形象極富地域特色,民俗民風也生動傳神,特別是厚重的銅質材料與陜西這片土地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淵源相結合,簡直是絕配。
可笑:觸動了某些隱喻,讓人哭笑不得
在陜西方言的語境之下,“頂個球”是俗語,但是當某些雕塑的頂上確實是個圓球的話,彼此的關聯順便就產生了,還衍生”頂個球建筑“的說法。西安郵電大學的這尊名為智慧之源的雕塑雖然頂的是個地球,也還是被列入了搞笑系列。
現在,你用“頂個球”作為關鍵詞搜索圖片,會出來一大堆相似的雕塑,這是幸運也是“背氣”。幸在因為這個“球”而被長久地記住,背在從此雕塑就被歸入一個尷尬的系列。
但是老財院的相似雕塑卻沒有人搭理,或許雕塑碑座上的題詞分量重,沒人敢于說三道四。
曲江寒窯附近,有這樣一件雕塑作品,名字叫《臥女》,其文字解釋是:
“雕塑中的女性線條圓潤,輪廓夸張,賦予了雕塑充滿生命力的健康之美,同時也表現了閑情慵懶的精神狀態,風情萬種、嫵媚動人的神態。雕塑手法上,壯鑠與柔美的,使作品既有粗獷豪放,又具有牧歌式的情調和寧靜優美”。
憑借上述描述,你能否猜想到實際的畫面其實是這樣。
飽受惡評的“曲江柱子們”在晚上還會發出各種圖案的光芒,有一種圖案是紅色火焰,有人說這是地獄之火。
跪拜,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是遠離現代文明的陋俗,類似的城市雕塑應該盡快修改。
作者: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