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已知中最大量的元素是氫和氦(暗物質暗能量除外),分別占到可觀測物質總量的80%和接近20%,其余120多種元素總量還不到1%。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天文學家把氦以后的元素都稱為重元素了。
大爆炸后的剩余物質,結合成了氫原子,這是最常見的元素,然后氫原子在引力作用下聚成團,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內部溫度越來越高,終于達到某個臨界質量后,氫原子核聚變開始了,兩個氫原子結合產生一個氦原子,并且損失一點點質量,放出大量光和熱,恒星誕生了。
當一個恒星燃燒到了一定階段,氫原子越來越少,氦原子也開始聚變,生成更高原子數的元素,損失一點點質量,繼續放出大量光和熱,鋰鈹硼炭氮氧氟氖。。。這個過程可以繼續下去直到生成了鐵元素,鐵元素聚變所需的外部能量大于本身聚變放出的能量,所以鐵元素聚變不可持續,恒星的其他元素減少,鐵元素越來越多,恒星的燃料耗盡了,溫度開始下降,內部壓力逐漸抵不住自身的重力,恒星開始塌縮,然后發生一次劇烈的大爆炸,不同質量的恒星塌縮后的命運不同,質量小的變成白矮星,稍大的變成中子星,再大的就變成黑洞。這就是超新星爆發。這個過程恒星會向外拋灑出大量的物質,氫,氦,,,鐵都被拋灑到宇宙中,同時爆炸產生的巨大壓力和能量進一步將一部分鐵聚變成更重的元素,金,銀,鎢等等重元素都由此產生了。
所以說超新星爆發是宇宙的大熔爐,他制造構成我們世界的各種重元素。
當然,中子星,白矮星的碰撞也可以產生大量的重元素,比如上次引力波發現的中子星碰撞事件,推測可能產生了大量的金元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