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選拔人才的標準。做事靠人,做成事靠人才,是理想的人才,當然是道德高尚而且才干突出。如果需要在道德和才干之間做出選擇,則優先選擇道德高尚的一方,因為才干突出而道德卑下的人,可能會把才干用在禍害人的地方。
但是,界定“德”和“才”并不容易。什么是德,考量一個人是有德還是無德、是積德還是缺德的標準是什么?同樣的道理,什么是才,憑什么說這個人有才、多才,而另一個人無才、少才?
周王朝實行封建制。天子建德,也就是說周天子選拔道德高尚的人做為諸侯,為其分封土地建立國家。周天子選拔人才只看重一個標準,就是“德”。什么樣的“德”才能讓周天子滿意呢?
魯國的太史克在向魯宣公進諫時,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
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span>
太史克的這段話,說了五件事情。
周公制禮——周公旦為周王朝制定《周禮》。
周公旦是周文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輔佐周武王滅商,周武王死后又輔佐周成王。周王朝初定天下,人心未穩。周公輔政期間,雖然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叛亂,但也暴露了周王朝的根基并非穩如泰山的現實。
統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政權穩定,而政權穩定的最有效辦法,就是統一思想。周公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禮則制度,立下規矩,告訴人們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讓大家照本宣科地去執行。
周文王敬天愛民,雖然贏得萬民敬仰,但是自己卻始終沒有忘記身為商朝臣子的本分,沒有推翻舊政權。現任統治者最需要就是這種榜樣,他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治下的百姓,人人都能像周文王忠于商朝那樣忠于現在的朝廷。
將周文王樹立為道德標準,視其行為作為禮則,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是道德看不見摸不著,一個人的道德很難被客觀評價,人們對照周文王的道德標準審視自己,說的話是不是發自本心,做的事是不是出于功利,他人無從知曉。歷史上的翻案文章,現代反腐的巨大成果,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語言道德”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
如果道德標準遭受質疑,那么周王朝的立國根基就會動搖。
周公的貢獻,就在于通過制定《周禮》,將周文王的無形之德轉化為有型之禮:敬天,不同目的祭祀要對應不同等級的典禮儀式;愛民,不同地域的諸侯要有不同的稅收納貢措施;議事,要區分服飾的色彩彰顯血統遠近;宴請娛樂,要有規模不等的頌歌舞蹈贊美祖先豐功偉績;還有征伐,狩獵等等。通過這些條條框框,化抽象為具體,讓道德標準在世俗化的條文中得以表達,打造出一個可量化的禮則制度,形成政治規矩,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使之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治根基的強大武器。
則以觀德——根據禮則考察道德。
《周禮》就是政治規矩,周天子需要做的,就是按照禮則條款,對“德”進行量化考核。德有高下善惡,合于禮則就是美德有德,就是道德高尚;違背禮則就是失德缺德,就是道德卑下。
德以處事——根據道德水準安排工作。
直系親屬道德最高,封地緊鄰王室,以拱衛天子;叔伯心腹道德次之,封地在遠郊,需要時可以到王室助勤;有功的蠻夷遠族道德最差,封地在老少邊窮,只需定時交錢進貢。
事以論功——根據工作績效評定功勞。
考核各路諸侯為周王室做的貢獻,評定獎勵等級。正如特朗普、拜登的功勞,不能聽他們喊“美國優先”、“美國至上”,要看他們任上的業績:海外駐軍收了多少保護費?制造業回流了多少廠家?居民就業增加了多少崗位?
功以食民——根據功勞分配薪酬。
工作中取得的業績,目的是為了服務百姓,而不是為了個人。但是個人業績多了,才能可以領取更多的俸祿,擁有更多的封地,也才能在更高層面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當然,如果功勞只落實在口號上,個人也可能會得到酬勞,但是人民會有自己的評判。
所以,考量“德”的標準,是守不守規矩;考量“才”的標準,是有沒有成績。
守規矩,有成績,就是德才兼備。
至于補充條款“以德為先”,則是著重強調了守規矩遠遠超過有成績。
禮則制度是周王朝的政治規矩。統治者為了維護政權,會不斷地對其進行修訂以適應眼前形勢?!白孀谥ú豢勺儭?,不是說那些老禮、老例兒的條條框框不能變,而是制訂禮法的初心不能變——《周禮》的初心就是為了政權穩定,這一點從來沒有動搖過。
制定規矩固然重要,但統治者更看重的是守規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總會有人想方設法地鉆空子找漏洞,以期獲利。
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有人打破規矩,所以將規矩條文鑄之于鼎、刻之于石以昭示天下的同時,還要警示人們不要試圖破壞規矩。
周鼎著倕(音:垂。上古巧匠的名字)而龁(音:合。嚙咬)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大匠教人守規矩,而不教人取巧,即使是上古巧匠“倕”,不守規矩也會傷及自身。
大匠守規矩,巧匠有成績。如果必須做出選擇,那么社會需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大匠,而不是投機鉆營的巧匠。
守規矩,就是“以德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