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技術——
它不像航空航天科技那樣,星光閃閃,舉世矚目;
也不像高鐵5G技術那么親民,身邊隨處可見。
核能那恐怖的能量,總讓人產生本能的驚懼。
所以它一直躲躲閃閃。
再加上美國三里島、蘇聯切爾諾貝利、日本福島等核電站發生的事故,更是讓人心驚膽跳。
核能真的是“除了帶來恐懼,一無是處”嗎?
經過一番詳細了解后,發現它似乎并非如此。
核能并不是印象中的那么令人嫌棄。
全世界現今有四百多臺核電機組,其發電量超過了總發電量的10%。
人們最關心的安全性問題,對于第三代、第四代核電站來說,也已經完全不成問題。
而且核能憑借廉價、穩定、環保的優勢,越來越受人重視。
化石燃料一旦枯竭,核能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而在這個賽道,東方大國早已經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彎道超車。
故事還要從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說起。
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大腦之一。它用簡潔的方程告訴人們,質量就是能量。
先知者為人類指示了一扇從未見過的窗,那里投進一束詭異的光。
但是此時,絕大多數人類還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
只有小部分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了研究。
不研究還好,一研究就被“謎”到了。
原來,原子核的體積占原子體積的0.01% 以下,但是質量卻占原子質量的99.9% 以上。
人類對原子核,一腦茫然。
怎么辦呢?
很簡單嘛,不懂不要慌,先轟它兩炮。
美國有一位叫盧瑟福的科技達人,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炮手。
他最喜歡拿氦原子核作炮彈,挨個物質挨個物質地轟擊。
上文提到的原子核質量和體積的占比,就是他從轟擊中得到的數據。
1919年,他用氦原子核轟擊氮原子核,意外得到了氧原子核和質子。
這又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因為這次轟擊改變了物質的化學元素,真正做到了“點石成金”。
同時,這也是人類第一次人工核反應。
往后提到的核反應,都可以追溯到這次轟擊上來。
游戲突然變得好玩,很多人開始參與進來。
主要玩家分德國隊和美國隊,他們那時即將踢世界悲。
兩隊實驗室里的轟擊也很激烈。
1938年,德國隊再進一球。
德國人奧拓哈恩,拿中子轟擊鈾235,得到鋇原子核和氪原子核,以及3個中子。
1個中子換來3個中子,說明了什么?說明3個中子可以換來9個中子,中子會越來越多,反應可以持續進行。
這個過程取名叫“裂變鏈式反應”。
鈾235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中子“爆”發戶。
請記住「鈾235」這個名字!它很不一般。
一是它在自然界中的存量很少;
二是它是在自然界中發現的唯一可靠的核裂變材料。
三是后來人工制造的核裂變材料,諸如钚239、鈾233,生產也都離不開鈾235.
所以說,如果愛因斯坦是為人類指示了窗的方向,那么鈾235就是那唯一一把打開窗的鑰匙。
鈾235的存量非常地少,99.3%的鈾都是它的兄弟鈾238,它只占0.7%。
少就算了,濃縮還非常困難。
僅這兩點,就把絕大多數國家排除在了核門之外。
自然界的鈾235很少,怎么辦呢?
蘑菇蛋可不能缺啊!
炮仗在手,世界我有;炮仗沒有,瑟瑟發抖。
得趕快找到替代材料。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
人們很快便發現,鈾235裂變釋放出的中子,轟擊鈾238后,得到鈾239。鈾239經過兩次β衰變,得到了钚239;
同樣原理,用中子轟擊釷232,得到釷233。釷233經過兩次β衰變,得到鈾233。
钚239、鈾233同鈾235一樣,都是可靠的核裂變材料。是鹵蘑菇蛋的上選食材。口味地道!
而且,鈾238和釷232在自然界中存量豐富。核裂變材料稀缺的問題,完美解決。
1942年12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驗證了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的科學可行性。
20世紀50-60年代,聯合國五常中的四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外加加拿大等國,相繼建立起早期原型堆、實驗示范電站。例如:
1954年,前蘇聯建成5兆瓦「實驗性石墨沸水堆型」核電站;
1956年,英國建成45兆瓦「原型天然鈾石墨氣冷堆型」核電站;
1957年,美國建成60兆瓦「原型壓水堆型」核電站;
1962年,法國建成60兆瓦「天然鈾石墨氣冷堆型」核電站;
1962年,加拿大建成25兆瓦「天然鈾重水堆型」核電站。
這就是第一代核電站。
雖然名字叫“電站”,但是實質更像是核材料钚239、鈾233的生產廠——因為要鹵蘑菇蛋。
對于核電發展來說,它也就干了一件事——證明了核能發電,可行!
第一代核電站的堆型,五花八門。雖然各顯神通,但是并不利于推廣。還有就是功率普遍不高,只有幾十兆瓦。
所以,第二代核電站的任務就是:統一標準,提高功率!
20世紀70-90年代,美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等國,標準化、系列化、批量化地建造了大批核電站。例如:
美國設計的「壓水堆」核電機型PWR,System80和「沸水堆」核電機型BWR;
法國設計的「壓水堆」核電機型P4、M310;
俄羅斯設計的「輕水堆」核電機型VVER;
加拿大設計的「重水堆」核電機型CANDU;
等等。
功率,第二代核電站的單機組功率直線上升,相比第一代,提高了幾十倍,達到千兆瓦級。
規模,全球第二代核電站(堆)一度達到443臺套。
堆型,壓水堆占核電堆型的56%,沸水堆占21%,重水堆占7%,其他堆型占16%。
壓水堆和沸水堆都是輕水堆。兩者區別:一個是高壓鍋,一個是沸水鍋。
輕水又是相對于重水而言。輕水即普通水,為氧化氕。重水是氧化氘,氘是氕的同位素。
可以看到,輕水堆從第二代核電站中脫穎而出。
當今全世界運行中的核電站有400多座,美國的核電站規模一直保持在100座左右,足足占據四分之一。
美國國內,核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五分之一。
通過二代機組增效延壽技術,美國人又將第二代機組核電可利用率,從70%左右提高到90%,壽命由40年延長至60年,相當于新建25臺千兆瓦的機組。
所以美國是妥妥的核電超級大國。
不過大多是第二代核電站。
第二代核電站發展迅速,規模龐大,但是也有安全之虞。
比如出事的日本福島核電站,就是第二代核電站。
所以,第三代核電站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各國紛紛推出「核電用戶要求」文件,內容非常苛刻。
第二代輕水堆有成熟技術和經驗。
第三代核電站便在第二代輕水堆的基礎上研制,即為先進輕水堆。
圍繞著安全主題,有兩種發展思路。
一種思路,在二代機組的基礎上做改進。這種思路穩妥、可靠。
另一種思路,引入“非能動”的概念,重頭設計。從原理開始就保證它的安全。
什么是“能動”與“非能動”呢?
簡單來說:
能動系統,需依靠外力行使功能,例如泵,風機等;
非能動系統,不依靠外力便能行使功能,例如管道、容器等。
做改進的思路可以理解為:在已經成熟的二代堆上繼續打補丁,堵住一切可能的安全漏洞,給出足夠的安全冗余量。雖說系統越來越復雜,但是可靠性絕對提高。代表堆型如法國的EPR。
而第二種思路就是:多多使用非能動設備,利用物理規律保證它的絕對安全。代表堆型如美國的AP1000。
“AP1000依靠的是重力、溫差和膨脹等自然力來驅動的安全系統,緊急情況下,不需要使用交流電源,僅僅依靠自然手段就可以帶走熱量,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即便發生事故,72小時內也無須人為干預。”
缺點是屬于新概念堆型,還未被工程實踐檢驗過。
除了以上兩個代表,美歐還有一大堆第三代核電堆型。
第三代反應堆都將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到了極致。
按理說,掌握了如此多的先進核電技術,美國應該迎來核電新一輪爆發式發展才對。
可是,同時期,美國國內的石油、天然氣開采技術也取得了突破,產量迅速提升。不僅滿足了內需,而且還能夠出口。
手里突然有了余糧。你說意外不意外?!
有得選當然是選最好用的那一個——對,就是石油、天然氣。
于是核電技術被擱置。
類似AP1000這種的千兆瓦級別的非能動堆型,竟然得不到建設批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好在這時,助人為樂的中國及時伸出援助之手,AP1000才得到一個施展拳腳的舞臺。
我國相繼在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引進了四座AP1000核電機組。
而在三門建成全球首座AP1000核電機組后,印度、波蘭等國也紛紛引進。
當初對方承諾,中國引進AP1000后,如果能將AP1000的功率提高到1350兆瓦,那么便可視為自己的知識產權,不再受技術出口限制。
于是我國充分消化吸收AP1000的技術,又在山東威海市榮成石島灣建立起CAP1400示范電站,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CAP1400也正式成為我國自主品牌。
另外,引進AP1000同時,我國也引進了法國的EPR系統。中國求才若渴,怎么忍心拒絕?
在廣東省臺山市赤溪鎮的臺山核電站,建成兩臺EPR機組。每臺機組的單機容量為1750兆瓦,是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機組。
AP1000作為非能動系統的代表,EPR作為能動系統的代表,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各有優點。
中國又將兩者的優點相結合,推出了至今為止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電機組——“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成為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中國不僅自己建造,而且還為世界建造。巴基斯坦的“華龍一號”機組早已經并網發電。
中國核電技術的彎道超車正式開始了。
美國人在干啥呢?
他們在一邊喊著環保,一邊賣著石油。
現在,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各國陸續制定了“減少碳排放”的計劃。
因為危機近在眼前——化石燃料在一天天枯竭。
可以確定,將來化石燃料終將會退出歷史舞臺。
而能源來源必將成為各國面對的首要問題。
放眼望去,空間太陽能電站、可控核聚變,技術都還不成熟。只有核電能解燃眉之急。
美國人也回過味來,開始批準AP1000機組的運行。
可是這時,中國已經開建第四代核電機組了。
我們已經說過,第三代核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被做到極致。
所以第三代核電站可以像手機、高鐵一樣,賣到世界各地。
但是生意火了后,又遇到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萬一有人收集核廢料,暗搓搓地搞蘑菇蛋。怎么辦?
雖說難度很大,但是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第四代核電站要求:一、核廢料不能成為做蘑菇蛋的材料。
第二個問題,以往的核反應堆燃燒效率不高,導致許多核燃料還未被完全利用便成了核廢料。
這些核廢料,提純做蘑菇蛋,危險;放在那里,浪費。
所以,二、反應堆燃燒效率要足夠高!不僅能把核燃料充分燃燒;而且還能把核廢料重新燃燒。專業講叫:增強能源可持續性。
第三個,老問題。安全!安全!還是TM的安全。即使彗星撞地球了,也要保證它安全運行到下一撥恐龍出現。即: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增強防擴散和外部侵犯能力。
2000年前后,美國人邀請了全世界100多名專家,討論第四代核發應堆的技術方案。最后從94種反應堆概念中,選擇了最有希望的6種。
這就是第四代核反應堆。
從表中可以看到,中子譜一欄,絕大多數寫著“快”,代表這是快中子堆。
什么是快堆?
這又要從核燃料鈾235的裂變鏈式反應說起。
鈾235裂變,會釋放中子,這時的中子是快中子。
鈾235燃料中混有鈾238。鈾238會吸收快中子,使參與裂變反應的中子迅速減少,鏈式反應便不能進行下去。
所以為了成功引發鏈式反應,需要想點辦法。
第一個辦法,提高鈾235的濃度。
當濃度達到90%以上時,就不怕快中子被鈾238吸收了,它吸收又能吸收多少?
最后轟地一下子,蘑菇蛋爆炒出鍋。
實乃流氓必備技能。
但是這種方法呢,很燒錢,而且能做武器。對于為和平發電的核電站來說,并不適用。
怎么辦呢?再想一個辦法。
研究發現,鈾238對熱中子(即慢中子)的吸收效率不高。并且鈾235的鏈式反應在熱中子中依然能夠進行。
所以還說什么?第二種方法應運而生,加入慢化劑——降低快中子的速率,使其變為熱中子。
這樣做,好處多多:
一、參與鏈式反應的熱中子數量變多,對U235濃度要求降低。
三、濃度要求降低,意味著成本降低,意味著不能用來做武器。
慢化劑正是核電站居家必備良藥。
常見的慢化劑有:重水、輕水和石墨。
重水的慢化效果與石墨相差不多。
輕水的慢化性能優于重水。不過,其吸收中子的幾率遠遠高于重水。導致的結果是,輕水得使用「濃縮鈾」,而重水可以使用「非濃縮鈾」。
到此為止,貌似重水才是最佳選擇啊。
但是,但是......「非濃縮鈾」意味著鈾238的含量很高,意味著核廢料里含有許多钚239。還記得嗎,這也是鹵蘑菇蛋的材料。這個是萬萬不能擴散出去的!所以重水堆被嚴格限制。
輕水堆才是最佳選擇,況且輕水價格還便宜。至于輕水堆需要用到的「濃縮鈾」,濃縮就濃縮吧,只要不濃縮到武器級就行!
再說一點點,有人可能要問:既然低濃度的鈾235能發生鏈式反應,那不是也可以做成蘑菇蛋了?
理論上是的,但是實際上不可行。
首先,這樣的蘑菇蛋足足有一棟樓那么大,除了留給自己,根本投不到別人頭上。
另外,“國際原子能機構”了解一下。誰敢私鹵蘑菇蛋,是不想吃飯了吧?!
總之,「輕水」+「低濃縮鈾235」的組合成為了核電站的主流!
終于到了解釋什么是快堆了。
快堆便是不使用慢化劑的反應堆。
原理如下:鈾235裂變釋放的快中子不是會被鈾238吸收嗎?任它吸收。吸收后,鈾238最后變成钚239,钚239也是核燃料,繼續參與鏈式反應。
使用釷232時,原理相同。釷232吸收中子,最后變成鈾233,鈾233也是核燃料,繼續參與鏈式反應。
在快堆中,核燃料越來越多,因此也叫增值堆。增殖的核燃料會繼續投入到裂變鏈式反應當中。
這樣一次加料,用上幾十年沒有問題。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快堆研制,難度大很多。
全世界投產的快堆一度只有兩座。
一座是前蘇聯在【別洛雅爾斯基】核電站建造的BN 600快堆,使用鈾238;
一座是印度在孟加拉灣附近【卡爾帕卡姆市】投產的一座功率高達600兆瓦的快堆,使用釷232。
第四代核電站的概念提出后,
快堆被選為第四代反應堆的主力堆型。
主要就是看中它閉式燃料循環的優點。
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到第四代核反應堆的研究當中,可謂百花齊放。
中國也制定了“壓水堆-快堆-聚變堆”的核能發展“三步走”戰略。
而就在各國還在努力研究的時候,中國已經建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
在它面前,“華龍一號”也顯得稍遜風騷。
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站也成為一座既有三代機組又有四代機組的綜合型核電站。
第四代反應堆的六種堆型,中國幾乎均有涉足,并取得成果。
釷基鹽熔堆——已在甘肅建成,并投入運行。
鈉冷快堆——已建造試驗堆。
高溫氣冷快堆——中國已成為全球領跑者。
超臨界水冷堆——同國際前沿跟隨并跑。
鉛基堆——已建成規模最大、性能領先國際的試驗裝置群。
綜合來看,中國第四代核電技術水平已經處在世界第一梯隊。
想想這一切,覺得好神奇。
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是在1905年,那個時候中國還是清王朝。
還要等7年,這個腐敗的王朝才會滅亡。
滅亡后,中國不是立馬屹立于世界東方,而是又經歷了一系列更深的苦難。
吃穿都成問題,哪里還顧得上科技。
但是,一百年后,它竟然走在了核能科技的最前沿。
這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