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對廣大旅游愛好者來說,云南是一個遍地仙境的傳奇省份。不管是香格里拉的古城,還是玉龍雪山的妖嬈,亦或是西雙版納的熱帶風光,無一不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然而,當被問及云南的省會在哪里,一部分人會在昆明與大理之間徘徊不定,因為在很多人眼中有“風花雪月城”之名的大理要比春城昆明更能代表云南。
那么,為什么云南的省會沒有落在大理呢?
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巴蜀兵數萬人擊勞浸、靡莫,“以兵臨滇”,處在今天昆明滇池附近的“滇王”降漢,西漢王朝在“滇王”統治區設置了益州郡,隨后又向西“復并昆明地”(大理附近)。自此之后,中原王朝的統治便在遍布西南夷的云南之地確立。
當時的昆明地區為滇池縣(今昆明市晉寧區),而大理附近則是“昆明夷”的聚居地,以滇池縣為治所顯然更符合中原王朝的利益,方便中央對云南進行妥善管轄。這一治理方式在魏晉時期得以繼承,兩晉時期的寧州府長期處于滇池之南,進而對滇西與滇南等偏遠部落進行羈縻統治。
南北朝以降,隨著南朝勢力在南北對峙的過程中逐漸虛弱,其對西南眾多少數民族的管轄能力也同步削弱。因此,中原王朝在云南的治所向東北后撤,以求更加方便獲得來自中原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梁陳時期,寧州治所已經離開滇池轉移到今曲靖附近。隋朝統一南北之后,東爨“烏蠻”與西爨“白蠻”(六詔)逐漸不可遏制,其設置的南寧州都督府也只能在今天曲靖一帶勉強維持統治。
公元738年,云南“蒙舍詔”部落首領皮邏閣憑借武力兼并其余部落,并在唐朝的扶植下統一這整個云南及周邊地區,南詔國由此建立,并定都于太和城,后遷至羊苴咩城(大理古城以南)。南詔立國之后游刃于唐朝與吐蕃之間,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唐朝與南詔的戰爭持續近百年,期間雖然南詔多次取勝,但國力終究相差懸殊。
南詔國既發家于蒼山洱海之間,更需要依靠滇西南的群山來防范中原軍隊南下,因而選擇大理附近作為都城則成為了不二之選,相較之下處在中原入滇孔道上的昆明城顯然過于危險。兩宋時期的大理國同樣如此,段氏建立大理王朝與中原宋朝分庭抗禮,而經過前朝(南詔)的多年經營,大理作為云南首府的地位更是得到了再次確認。
公元13世紀初,蒙古人征服大理國,然而云南地區復雜的民族情況依舊需要蒙古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法,因此將投降的大理段氏轉變成了世襲的“大理總管”,其治所設置于大理路(大理)。不過,蒙元帝國還是對云南實行了行省統治,并以蒙古宗王直接出鎮,為了減少在段氏老巢所帶來的不便,蒙古宗王便將行省的中心東遷至滇中的中慶路(今昆明),以這個傳統的滇東重鎮來代表中央在云南的行政權力。
公元1381年,明朝名將傅友德將軍率軍先后攻破元朝梁王與大理總管駐地。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在當地實行完全的直接管理,徹底消滅了段氏的特權,同時也延續了以昆明為核心的治理模式。昆明與中原地區的溝通便捷,更有利于駐守云南的沐家軍獲得足夠的支援。另外,明朝崇尚衛所屯墾,昆明地區“壩子”(小型盆地)數量眾多,更適合為戍守的明軍提供農業資源。
在政治、軍事、交通與農業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下,昆明最終替代大理成為了云南省會并延續至今。可以說,選擇滇西的大理是云南地方政權割據的戰略選擇,而昆明則是大一統政權管轄云南的正確決斷。
參考文獻:
1.元史
2.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