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 Store
數字化轉型浪潮來襲,“數字員工”市場加速升溫,各行各業都開始探索數字員工的應用場景。到底什么是數字員工,他們又有哪些優勢而備受企業青睞?
01
數字員工上崗潮
從2022年8月開始,編號為“IPA1001”的中核集團三門核電首個AI數字員工“周美翊”正式“到崗”。她工作效率超群,輕松勝任12項業務,包括備用金催繳、進項稅核驗、預算報表等。經評測,“周美翊”工作效率相較傳統模式提升840倍。
2023年1月1日,中國船舶集團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001號數字員工——艾婉(AIONE)正式“入職”。目前艾婉可以承擔財務小助手、綜管小幫手、郵件收發小能手、數據抓取小勤手四個角色,負責包括月結賬單整理通知、項目成本匯總、費用成本分攤、移動OA報表下載、內部OA發文整理、內外網郵件收發、軟件使用數據記錄等業務,實現全天候工作、自動化處理。
此外,百信銀行推出數字員工AIYA(艾雅),江南農商銀行推出VTM數字員工,萬科還把2021年度優秀新人獎頒給了數字員工崔筱盼。
自2021年2月入職萬科集團財務部以來,在系統算法加持下,數字員工崔筱盼很快學會了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其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44%。除了工作高效外,她還可以全年無眠無休無薪酬。
據稱,華為內部目前已有超過8000個數字員工。他們將替代人工完成機械、重復的事務工作,提高業務處理的標準化程度,提升辦公效率,同時可以節省大量人工,讓職工專注于完成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數字員工的到來是喜憂參半的事實,一方面,數字員工極大提高了企業的效率,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數字員工對人工崗位的替代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考驗著數字員工和人類社會的未來關系。
02
數字員工:“拋頭露臉”與“幕后英雄”
數字員工是一種形象化的稱呼,所謂“數字員工”,實際上是一種虛擬化、數字化勞動力(Digital Labor),主要依托AI(人工智能)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一系列技術實現。
數字員工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發明,從1913年福特汽車自動化生產線,到1954年美國德沃爾申請的專利工業機器人,再到20世紀70年代信息革命初期應運而生的軟件機器人,都是數字員工的早期雛形。
常見的數字員工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拋頭露臉”的虛擬數字人,另一類則是“幕后英雄”RPA+AI數字化勞動力。
所謂“拋頭露臉”類數字員工,主要基于“元宇宙”概念的虛擬數字人技術,他們擁有真人般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專屬形象。從2D卡通到3D超寫實,借助全息投影科技手段,他們能夠讓人“看得見”“聽得著”,與人產生互動,承接企業面向顧客的業務。
此類數字員工常出現于電商、媒體等領域。例如,抖音虛擬美妝達人“柳夜熙”;阿里天貓超級品牌日的數字主理人“AYAYI”;阿里巴巴冬奧宣推官“冬冬”;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打造的虛擬網紅奧林匹克公益宣傳大使“熱愛REAI”等。
上:柳夜熙,AYAYI
下:冬冬,熱愛REAI
“幕后英雄”類數字員工,則是前文提到的“周美翊”“艾婉”這類基于RPA+AI技術的數字化勞動力。
他們通常“隱藏”在計算機里面,通過模擬人工操作計算機的習慣(鼠標點擊、鍵盤輸入等),調用電腦中的程序(包括Excel、Word等、瀏覽器頁面、OA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等),實現數據跨平臺/跨系統遷移。
以往需要人工手動操作的任務(如程序登錄、信息搜索、數據提取、報表統計、賬單管理等),現在都可交由RPA+AI數字員工自動處理,同時保證7×24小時的超高工作效率,這都是數字員工被大量應用的原因之一。
03
“幕后英雄”RPA+AI
隨著20世紀90年代業務流程自動化(BPA)的興起,如何把業務流程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成為管理領域和IT界的熱點,尤其是IBM、Oracle等科技巨頭的入局讓業務流程管理更上一層樓,而RPA也開始嶄露頭角并逐漸成為BPA的最佳實踐。
早期RPA技術可以溯源到屏幕抓取、Macro等工具,21世紀初國外就出現了主營RPA軟件產品的公司。
在國內,RPA的起步則較晚,其軟件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按鍵精靈,從游戲腳本的自動化操作演變為日常辦公的常用軟件。
眼下,以RPA+AI軟件機器人為代表的數字員工,早已活躍在銀行、保險、制造、零售、電商、醫療、物流以及政府、公共機構等在內的眾多行業領域,進駐到財務、運營、IT服務、采購、客戶服務等眾多部門,為組織業務流程優化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思路與方案。
RPA+AI數字員工如此出色,主要源于其對人機交互界面進行了重構。
傳統人機交互界面有三層:
1.交互層。人機交互的最外層,會涉及到實體(計算機、平板、手機),以及一些程序(微信、QQ)。
2.系統層。企業IT系統架構,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統如ERP、HRM、CRM、SCM系統等。
3.操作層。由員工來對交互層的實體或程序進行操控。
RPA+AI旨在代替人工打通各層環節,通過對人工操作的模擬,調用電腦中的程序,并從這些程序中將所要錄入的數據自動轉移到系統層上,實現數據跨平臺/跨系統遷移。
相比傳統的信息管理系統部署,RPA+AI可以在不影響企業現有IT架構的情況下,與企業現有系統進行非侵入式集成。在缺乏接口的情況下,連通各個系統,有效打通數據孤島。
當前,隨著業務流程自動化管理的精細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化,RPA+AI的功能領域和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已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條件。
04
數字員工已成為企業優勢選擇
埃森哲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RPA機器人的工作效率一般情況下為普通員工3倍左右,其成本卻只有普通員工的一半。
在投資機構扶持下,RPA廠商的估值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數字員工也加速走入企業。
根據Gartner數據,全球RPA的業務以60%的增速發展。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接受與應用RPA,這種非侵入式的自動化技術正逐步成為企業組織的一項基本能力。
IDC《2022年亞太地區(含日本)自動化調研》結果顯示,到2025年,67%的中國企業將擴大RPA計劃或實現全企業RPA部署。
麥肯錫數據報告顯示,世界500強企業超過70%都在使用RPA機器人。其《2022全球AI調查和5年回顧》調查發現,RPA(結合AI的智能RPA)已成為組織應用最多的智能技術,高于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文本理解、虛擬代理或對話、深度學習等技術。
可以預見,RPA+AI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05
數字員工變革就業市場
數字員工對社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美國未來20年內將會有47%的工作崗位被機器人取代。
以往人類與計算機的交互是由人類向計算機發出指令來工作;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成熟,計算機將變得更加智能,可以自主完成部分工作,成為人類重要助手。人類與計算機交互、融合、共創,提升人的潛能,釋放更多能力,創造更大價值。
數字時代與過去已經大不相同,人們不僅要和人類打交道,還要和數字員工協作共事,適應和迎接“混合型”人機團隊的新型工作方式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和任務。
而數字員工與人類員工聯手,實現更廣泛的人機協作,將是放大企業潛能的關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