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近日發布的多項發展規劃和政策中,頻頻提及加快培育“數字人才”。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服務數字經濟強省戰略的指導意見》,聚焦江蘇30條優勢產業鏈、10條卓越產業鏈,提出12條具體政策和4條保障措施,并明確“每年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萬人”的培育目標。
從中不難看出,建設“數字江蘇”按下快進鍵。而與數字經濟加速發展勢頭不甚匹配的是,我省數字經濟人才仍有相當大的缺口,高端數字化人才尤為緊缺。調查顯示,雖然我省數字經濟人才總體呈現凈流入態勢,但個別地方人才流失比重較大;同時,數字人才競爭力整體不強,標志性成果產出不多。有效加快“數字人才”進階步伐,提高數字經濟勞動力供給水平,越來越成為推動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數字經濟是一個全新“生態圈”,培育“數字人才”應有“數字思維”,要以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以數字經濟為引擎,系統性配置資源和重塑價值。我省近期出臺的一攬子工作計劃,形成并強化“數字思維”的導向非常鮮明。比如,以“平臺思維”取代“搶人大戰”,支持南京、無錫、蘇州、常州等數字產業相對集中的城市以數字職業技能賽事為抓手選拔人才,以數字經濟人才市場為平臺儲備下一步“智改數轉”人才。以“集成思維”取代“單打獨斗”,實施“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計劃”,支持技工院校與龍頭企業、品牌企業共建數字技能實習實訓基地。以“鏈式思維”取代“一點一線”,建設集培訓、評價、選拔、使用、激勵于一體的數字技能人才培育機制,促進技能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等。厚植“數字土壤”,涵育“數字生態”,為壯大數字人才隊伍提供系統性的操作指南和可行路徑。
就當前而言,培育數字經濟人才,要更加注重“彌補缺口”、更加強調“產才融合”、更加關注“復合人才”等。緊緊圍繞我省數字經濟發展實際和產業布局,編制核心人才庫和緊缺人才圖譜,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同時,要緊抓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風口,在實踐歷練中培育既具備本領域專業素質、又掌握數字技能的復合型“數字工匠”。推動數字人才邁向“10萬+”時代,既要重視學制培養的“增量”,也要盤活職業培訓的“存量”;既要提升引進人才的“增量”,也要優化本土人才的“存量”,將江蘇打造成為近悅遠來的人才“強磁場”。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數字人才,可謂“關鍵增量”里的“核心變量”。需要注意的是,培育“數字人才”,不能只追求“數字突破”。無論是“每年培養1000名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還是“每年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萬人”,設立明確的“數字目標”,人們在充滿信心與期待之余,更要看到其間傳遞的鮮明識才重才信號:以大手筆、實打實的專項政策,確保專項人才量質齊升、再攀新高,為“數字江蘇”建設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