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中的產品思維
data analysis
●●●●
分享人:馬小驢
做數據分析離不開要和一些“產品”打交道,如BI報表平臺、埋點平臺來統計數據,做數據可視化等,更主要的是要讓你的數據分析結果有“價值”,能“落地”,那么必須有產品思維,即:用戶的痛點是什么(對應數據分析:業務方碰到什么問題)?設計什么樣的產品(請記住不是功能)來解決(對應數據分析:你給出什么樣的觀點或者方案)?怎么讓用戶接受這個產品(怎么讓你觀點或者方案落地執行)?
1、數據分析怎樣與“產品思維”結合(產品思維相關認識)
2、如何理解用戶
3、需求分析相關方法分享
4、產品發布和迭代升級等方面的經驗分享
(馬小驢個人公眾號)
為了更好的后面做好小飛象內部交流會,需要您幫忙做兩件事情:第一,您想想這次為什么想參加這一期的交流會,以及希望在交流會中希望收獲到什么?第二,在交流會結束后,請和我說一下您的收獲和感受。(可以在公眾號留言交流,小飛象內部交流會往期回顧)
在分享的過程中,建議全程認真聽,帶著思考來聽(去看),希望通過本次分享,來給大家做一次系統的數據分析可視化分享,來解答大家對于可視化的疑點,并給做數據分析的人員提供一些思路,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交流哦!
正式分享
—▼—
▼
本次分享的主題是【數據分析中的產品思維】,也就是介紹分享一些在數據工作中,可能有價值的產品的思維和技巧。而我目前經歷是在某國企做數據分析師的工作,不過,也許是國企的數字化轉型期間的特殊階段的原因,總之,其結果就是我這個數據分析師總感覺『不太純』,從工作范圍看,我好像既要做產品,又要做UI設計,既要做數據分析,還要做一部分基礎開發。
因此,在這種模式下,我通過各種野路子,摸索到了很多數據分析與產品相結合方面的經驗,部分也許在分析中有用的經驗技巧也可以在這里與大家分享。
那么,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在網上有太多概念,定義非常寬泛,但以我過往經驗,我認為的產品思維定義為:
產品思維是用產品化的方法和手段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
而了解了產品思維的定義后,那么,數據分析為什么需要產品思維?也是本次分享的核心思想。也希望大家能在數據工作中也能用產品的思維去思考。
▼
作為數據分析師,我們往往需要完成數據監測任務、寫SQL滿足業務方的取數需求,以及寫分析報告、做PPT等匯報材料等,這些日常工作占據了我們的大部分時間。但數據分析為什么需要產品思維?
1)我們做數據分析的產出本身就屬于產品。
產品是為用戶提供價值的載體。
它的關鍵是,用戶和價值。也就是說,對于服務于用戶,并且可以通過滿足需求來產生價值的東西,當然可以視為產品。
具體地,根據朝樂門老師的《數據科學理論與實踐》書中的介紹,數據產品(Data Product),是能夠通過數據來幫助用戶實現其某些目標的產品。形式上,包括數據集、文檔、知識庫、應用系統、硬件系統、服務、洞見、決策及其各種組合。
從層次上,可以包括:
1) 內容,以數據為載體的產品,比如數據庫、知識庫、語料庫等
2) 應用,數據密集型的應用系統,比如App、網站、桌面應用;
3) 服務,數據驅動型的服務,比如咨詢報告、解決方案、實施指南等;
4) 決策,以數據為中心的決策,比如戰略規劃、規章制度、洞見與行動等
那既然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算是數據產品了,當然可以用產品的部分方式方法,去完成我們的數據分析工作,讓我們的工作發揮更大的價值。
2)運用產品思維可以更好地發揮工作的價值。
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業務方提出了取數需求之后,等到排期給他做完,回來了他們卻說拿到的不是需要的東西,你要是說,“怎么不是?你提的需求就是這樣的呀”,兩邊就鬧矛盾起來了。
或者,從業務那邊說缺少一列數據,拿到數據之前不知道缺少,拿到之后又來不及等下一次排期,結果業務開展就耽誤了。
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分析出來的數據并不能在業務上起到作用,業務那邊根本不用,或者不認可這些結論,等等。
萬一,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給上司做的分析上,我們的報告并不是他想要的東西,那問題可能更嚴重,返工是免不了了,說不定還有更大的問題。
為什么呢?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數據分析工作中,采用的是『任務式』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按要求完成手頭任務就行』的思維方式,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你讓我干啥我就干啥。
3)運用產品思維有助于理解big picture(大局)
擁有一定的產品思維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定位我們的手頭工作,知道工作為什么而做,有助于更好地從大局視角去看待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大橘為重。
如果你在工作中會與類似產品經理身份的人員打交道,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工作思路和思維框架。在個人成長方面,也更有價值。
—▼—
▼
其中,產品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產品是為用戶提供價值的載體。那么,我們要弄清楚的就是,用戶是誰?
▼
(1)用戶的概念
▼
(2)用戶畫像
認知用戶的基礎方法是用戶畫像。抽象用戶的共同特征。
用戶畫像需要大量的調研和分析,咱們這里簡單來說說可以粗略地認為,首先一個個獨立的用戶包括年齡、性別、住址、部門、登陸設備、技術背景等很多很多信息,以及一個或者多個需求。那么,我們首先基于需求,來看不同需求的用戶有什么相似之處,通過有監督學習相類似的方法形成分類,每一類有一些容易獲取的特征,通過這些特征就可以粗略估計用戶的需求,并提供對應的產品。這是產品分析用戶的一種思維框架。
這樣的分析,就比如我們的運檢專業師傅和營銷客戶經理等,都需要基于內網的地圖做查詢、統計、分析等,這些雖然從人員上各不相同,甚至部門都不一樣,但在地圖查詢方面卻有相似的需求,那么他們就可以作為一大類相同的用戶群。
相應地,我們如果做某些分析的時候,也會發現雖然用戶千差萬別,但可能需要的東西卻是相似的,這就存在做一個通用產品,來滿足共性需求的可能性。
▼
(3)用戶和客戶
不過有個注意點是,用戶不一定是客戶。比如家長給孩子買玩具。誰是客戶?誰是用戶?這就要看玩具給誰用,孩子玩玩具,家長只是買,并不玩,所以很明顯,家長是客戶,孩子是用戶。
(業務部門做的也不一定是老板想要的)他們需要的也不一定是解決業務問題需要的;如果你所在的崗位,數據和具體用戶之間存在『二傳手』,比如產品或者什么人,那就需要注意當前的服務對象是誰,滿足的是什么。這種情況雙方一般是協作的關系,但如果能友好交流的話……
這里還涉及一個博弈問題,是多做多次簡單的東西拿到獎金,還是做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我們之前有些階段是按照工單數量來計算業績,那樣的話,數據分析師這邊就完全不在乎返工次數,反正每次重新提交需求都是新的工單,還可以拿錢,有何不可,結果這樣搞下去,反而導致全流程的整體工作效率大幅下降。這些通常是組織模式上的問題,這個,就不在討論范圍內了。
—▼—
▼
產品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價值,價值是什么?能夠滿足需求的東西就有價值。所以我們要關注于要滿足什么需求。
“需求”這個詞我們熟啊!作為數據分析師我們經常與需求打交道,比如在數據這邊,做個什么分析結論,或者要為業務人員SQL取到A數據庫的B字段,或者要C系統的D數據等等。而數據團隊通常也是按照這個方式,排期,寫好SQL,數據導出或者掛到數據平臺上,給用戶使用。
需要增加對需求這個詞的解釋。 因為數據分析中的需求有可能含義不一樣。因為有需求,所以我們有行動。需求定位準確,可以讓我們的方向更加準確。
(1)需求,是什么!
所以,我們為了理解需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目標,什么是現狀。但是,需求方,比如我們的業務人員,或者很多上司,在他們的需求表述中,不一定直接表達了這兩個重要因素。這種情況下,一旦沒有思考這次要做的事情,說不定就掉到坑里了。
舉個例子:一只帥氣的大猩猩,他說想要飛起來,讓你幫他。
這個如果作為任務去處理的話,我們或許就是做一個飛行器,一個竹蜻蜓,或者做了個火箭之類的,這樣猩猩就飛起來了。(消失在天際)
然后,可能就惹猩猩不高興,接著就挨揍了。為啥呢?這就涉及用戶提出需求的一個很常見的點:
他提出的不一定是需求,甚至往往是『他以為的』解決方案。而這個『他以為的解決方案』,既沒有表達出現狀,又沒有說清楚目標,這種時候我們盲目去完成『他以為的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并不能解決他的問題。
也就是說,回到剛才的案例中,如果我們去問一下這位猩猩先生,這位giegie,您為什么要飛呢?他可能說,啊,老夫要飛起來去那個樹上摘香蕉吃。這樣調查之后,我們知道,哦,原來目標是摘香蕉吃,而現狀不是不能飛,而是吃不到。也有可能他說,我想要飛起來顯得帥氣,這樣可以幫我追猩猩妹子。
這樣我們的解決方案就可以從做飛行器,調整為幫他解決吃香蕉的問題了(或者是變得帥氣,從而追妹子),不僅方法會變得多起來,而且成效也更容易保證。
再一個就是非常經典的案例:用戶說想要更快的馬,實際上他想要更快到達目的地,所以,可以提供更快的車來滿足他的需求。
這在需求分析中,叫做『Want』和『Need』。
(2)表面需求和深層需求
表層需求:短期的,半衰期短的,
深層需求:穩定的,長期的,根本的。
(3)真需求和偽需求
▼
那么,有沒有簡單的小技巧可以快速準確地分析出實際需求呢?當然有,從剛才的分析中其實已經體現出了這種分析的模式,也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
(1)面對面用戶訪談
在不把用戶搞煩的前提下,盡量多問一些為什么,來了解到背后的原因
從形式上來說,我們的溝通需要較多的來往,所以盡量不要用微信或者短信之類的工具,而是在面對面的情況下溝通,最差也要通過電話去溝通,這樣可以問得更加清楚。
?用戶故事
有一種好工具,叫做用戶故事,是一種描述需求的好辦法,一些業務分析師應該也會用到。把需求描述清楚了往往可以幫助我們精準定位需求,或者發現當前沒有很好地理解的需求。
什么叫用戶故事呢?
用戶故事、驗收標準;好用戶故事INVEST法則,如圖:
?對比分析
和現有解決方案比較法。
簡化版競品分析,這里的目的,不是為了超過競品或者吸引客戶之類的,而是核心目的是更好地了解需求,引導用戶去清晰地表達需求。
?(胡亂)猜測法:
你做XX(客觀行動),是因為你XXX嗎(猜測)?
一種問法。借鑒了非暴力溝通的表達方式。
(2)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適合于短時間大量收集信息。是面對面調查的有效補充方法。
—▼—
接下來是關于數據產品發布、迭代、升級方面的一些分享。
用戶價值 = 新體驗 – 舊體驗 – 替換成本,所以,我們的優化工作可以包括
(1) 優化新體驗
(2) 降低替換成本
▼
(1)爭取相關人員(專業方面)的支持。
還記不記得前文提到的『用戶』和『客戶』?如果你的產品得不到『客戶』的認可,說不定連觸達用戶的機會都沒有。
舉例說明,比如我們公司在運檢部的工作票分析產品,因為得到業務負責人的支持,推廣應用就很成功;而我們的移動端缺陷管理產品,雖然員工很需要,但是業務負責人不認可,這件事就沒有推廣起來。
所以,我們有必要快速精準地概述我們的產品,這里常用的方法是『電梯演講』。電梯演講這種架構可以讓我們快速說清楚正在做的產品或者項目。如下圖:
(2)渠道要簡單
簡化入口,優化體驗這個就涉及按照用戶的使用習慣去優化產品的表達形式了。圖片、圖表、交互,或者文字。
用戶切換產品有代價。除非一定要用我們的產品不可,否則用戶切換產品,就要考慮切換成本。對年紀大的用戶,找到產品在哪就影響很大。
簡單的渠道可以降低替換成本。
▼
(1)功能要合理
用戶體驗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做出分層,區分哪些是可用性,哪些是易用性,哪些又是用戶的穩定性訴求。—— 劉飛《產品思維》
功能點,通過前文的用戶故事可以一層一層地梳理得到。包括功能優先級的梳理:HML方法(高中低)、MSCW方法、KANO方法等。
通過KANO模型,來分析并提供意料之外的驚喜。
(2)視覺要協調
一些視覺方面的技巧,如下:
①文字統一
②排版統一(包括圓角、對齊等)
③顏色協調
(3)重視反饋
讓用戶反饋得容易、反饋得及時、反饋得準確。
比如,在每個報表上面都加上超鏈接,一鍵提交反饋意見,或者像win10磁貼,右鍵即可快速反饋意見。相比之下很多安卓應用想要反饋,就比較困難。
比如,建立微信群,隨時溝通;
比如,標注計算標準,或者自動上傳日志等。
—▼—
1、數據分析中的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是什么
產品思維,即用產品化的方法和手段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
?數據為什么要有產品思維
(1)產出本身就是產品
(2)有助于發揮價值
(3)有助于理解大局
2、理解用戶
4、發布和迭代升級
用戶價值 = 新體驗 – 舊體驗 – 替換成本
?降低替換成本:
······
敬請期待下一期
本次分享到此結束,再次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再會!
(本文由木兮整理,可能與演講時略有遺漏,但整體思路精華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