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高院發布了 《關于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我們簡稱為“規定”,本規定自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
隨著時間的推移,賠償法、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已經相繼修改多年,在《民法典》出臺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解決行政賠償中出現的新問題,更好的解決矛盾,為了適應當下社會發展,根據多年的經驗,廣泛征求意見,2022年對規定進行修訂。
<規定>的目的在于監督和支持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行政賠償義務,真正地做到解決賠償爭議,應當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本次對《規定》的修訂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我們簡單總結以供參考。
1、規范行政賠償的受理范圍,明確說明賠償案件的范圍和構成部分,也就是說法律規定了賠償案件中的細節要求,機關只要依法進行即可,這樣可以對機關起到監督作用。
2、進一步說明合法財產的賠償標準,說明對拆遷戶的賠償,不能少于拆遷戶應得的合理的安置補償,并且還說明了對精神損失的賠償規定,再一次對拆遷戶的合法權益細化保護。。
3、完善了賠償程序的時效期和相關規定,進一步細化了訴訟程序和賠償程序一并提起的問題,明確被告和原告的主體資格。
賠償的受理范圍
1、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
2、機關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損害公民權益的行為;
也就是說只有機關不按照法律規定執行,或在拆遷過程中侵害百姓權益造成損害的,拆遷戶們才能提起賠償程序。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賠償訴訟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具有請求資格;
2、被告主體明確;
3、明確賠償請求和提供受損的具體依據;
4、賠償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期不予處理;
5、在賠償案件受理范圍或法院管轄內;
6、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期內提起;
拆遷戶提起法律救濟后,沒有提起賠償程序的,法院審查后認為存在行政賠償的,應當及時告知拆遷戶可以一并提起賠償程序。
公民或組織在應當知道或自知道機關侵害權益起2年內,向機關提起賠償申請,賠償機關收到賠償申請2個月內沒有作出賠償決定的,公民可依照法律規定向法院提起賠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