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上述看出:齊家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中期之前,已經被重視、被收藏,而且已被宮廷收藏,受到帝王的喜愛;齊家文化玉器,是黃河上游地區考古的重要發現,它已成為今天的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重要課題;齊家文化玉器的價值和地位正在被認識,現在已有許多人在收藏齊家文化玉器。我們還看到,公立博物館已有齊家文化玉器的展出;有的收藏家在籌建齊家文化玉器博物館;甘肅省在籌建齊家文化研究會;媒體包括電視、報刊已增多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報導與討論。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不少人、不少情況反映出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它發現與收藏的歷史和應該有的地位,很不相襯!這方面,從以下幾個例子可以得到說明:
例一、直至近年出版的玉器著作還認為,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僅有十余種,其功用是工具和禮器兩類。所見著錄照片幾乎全部為簡單粗糙、素面無紋的玉刀、玉璧之屬。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博物館的玉器館,只是近年內才為之設立一個專柜,僅陳列了齊家文化三四件玉璧、玉刀。
例二、不少業內人士包括某些著名玉器專家,都還不怎么認識齊家文化玉器,因此多將它們定為“良渚玉器”、“龍山玉器”、“新石器時代玉器”和“夏商玉器”。面對一些大型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或感到驚訝,或表示懷疑。甚至還有博物館的業務干部將一些難得的齊家文化玉器精品斥之為偽作而將其拒之門外。
例三、有的專業工作者只承認自己的標準器,勿視出自黃河上游地區而流散在民間的大量古玉器,以門戶之見代替學術研究,掩蓋現實問題,甚至有否認考古出土品以外還有齊家文化玉器之嫌。
鑒于以上,我曾寫專文呼吁關注齊家文化玉器,現在,我仍以為應該給予齊家文化玉器以更多的關注。關注考古發掘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關注民間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
這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和觀念問題,要關注考古發掘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因為它是一把重要的標尺,它在玉質、形制、工藝技術和保存情況氧化或侵蝕情況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鑒別齊家文化玉器的重要依據。
要關注民間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因為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而流散在民間的齊家文化玉器數量大、品類多,懂得它,會大大豐富齊家文化玉器的內涵,增進和擴寬我們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按說這“兩個關注”是可以統一起來的??墒乾F實卻不然。上面的三個例子便是證明。
我以為,已經發掘出去的齊家玉是標準器,但只是一部分標準器;認識了考古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就懂得了齊家文化玉器的知識,但只是有限的齊家文化玉器知識。因為已發現的齊家文化遺址達一千處以上,而已發掘的齊家文化遺址才幾十處;考古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數量、品種等等,還是有限的。只承認考古發掘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并用它來指導工作,必然會犯以偏代全的錯誤。事實是,齊家文化范圍內的地方考古工作,家上中央單位在地方考古工作,由于人數、隊伍、發掘時間、發掘條件有限等等原因,所以這些年來通過考古發掘遺址和墓葬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是有限的。但與此同時,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民間的盜墓、亂挖亂掘現象嚴重存在,它們在與正規的考古發掘搶時間、搶地盤。由此而發現的齊家文化玉器,從數量、品種到等級,又怎么可以小視!我們堅決反對盜墓和亂挖亂掘,它們是破壞文物、破壞學術的罪魁禍首。我們可以估計,那些從古遺址、古墓葬盜掘出來的東西,只有一部分陪國家文物主管部門收集起來了;一些已經流失到海外;但是大部分仍散落在民間。我們對散落在民間的東西包括齊家文化玉器,要不要進行研究,給不給它一個說法,承認不承認它的地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肅的問題,一個困難的問題。面對這樣復雜的局面,只把有限的齊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出土品作為唯一標準而不承認其他,是十分有害的。
怎么解決目前齊家文化玉器中的這個認識與實踐不統一的問題(實際上遠不只齊家文化玉器才這樣的問題,宋代汝瓷問題、元代青花瓷問題都是)?我以為既要研究和把握住已有的齊家文化玉器的考古出土品,它們的玉質情況、行止與紋飾特征、工藝技術特征、在西北環境條件下的氧化特點(受沁)等等。又要對民間特別是有批量收藏的已被視為齊家文化玉器的東西,進行認真的整理和比較研究。如果它們的玉料(在當時條件下,一般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形制、紋飾、工藝技術特征和受沁情況等都與考古出土的一致,自然可斷定為齊家文化玉器無疑了。要是玉料、工藝技術特征和受沁等與出土品一樣,只是某種形制沒見過,多多了某種土品中未曾見過的新品種!甚至遠不止一種幾種,這些都必須考慮到,并以一種科學的態度來面對這種現實。還有一個學術問題也值得提及。那就是同一年代下的文化性質和文化類型問題。
我同意將齊家文化的絕對年代確定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700年的基本劃分,甚至應更晚一些(已有將下限劃在公元前1630年的觀點)。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年代正是中國古史上的夏王朝,但按夏王朝的統治疆域,并未達到今天我們稱著齊家文化的范圍。當前民間收藏的一部分出自齊家文化地域內的玉器、玉雕包括男女人物雕像,或嵌有綠松石的人物雕像。它們經過諸多專家堅定包括年過花甲的老玉器技師的鑒定,均認為它們決非新作,并將其推斷到商代之前。如果這些經過多番鑒定之后是真品的東西,那么它的問題是:叫它西北某個古文化類型的玉器、玉雕,還是別的什么?
綜上,齊家文化玉器很是重要,確實值得給予更多的關注。我, 應該提高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加強對齊家文化玉器的整理研究,讓齊家文化玉器為代表的西北古玉器文化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們為有紅山文化玉器為代表的東北原始文化、有良渚文化玉器為代表的東南原始文化玉器和有以齊家文化玉器為代表的西北原始玉文化而自豪,正是它們成為中華古文明的一塊塊最堅實、最璀璨的奠基石,并牢固地支撐著五千年的中華古文明。
注:
(1)《中國大百顆全書》考古卷,369頁。中國大白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2)轉引自葉茂林:《再談齊家文化玉器》,《中國文物報》,
(3)《越絕書》說,皇帝時代是“以玉為兵”的時代。
(4)謝端琚:《齊家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71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5)、(6)、(7)、(8)楊伯達:《甘肅齊家文化玉器初探》《隴石文博》,1997年1期第11、14、15、17頁。
(9)《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12期。
(10)〈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1,第313頁。
(11)〈青海省樂都縣柳灣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2,第394頁。
(12)〈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齊家文化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3年第360頁
(13)〈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2002年發掘簡報〉〈考古〉2002年12期第22頁。
(14)〈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齊家文化祭壇和干欄式建筑〉〈考古〉2004年6期第6頁。
(15)同5,第11頁。
(16)〈國立故宮博物院新石器圖錄〉第3頁。
(17)〈國立故宮博物院新石器圖錄〉第91頁。
(18)〈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2001年。文201頁。〈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玉璧,三一1,“故玉3140”。〈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圖100,文201頁。
(19)〈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玉璧三一1,“故玉3140”。
(20)錢憲和:〈齊家文化風格的玉器的玉質、次生變化與工藝制作技術〉,〈黃河流域史前玉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2001年。
(21)同5第15頁。